《淮北市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为更好推动我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制定《淮北市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部署,推进落实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国发〔2024〕17号),安徽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皖政〔2025〕6号),制定我市《工作方案》。
二、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机制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质量,释放内需潜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有力支撑。起草过程中,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问题,让有意愿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二)注重产业带动。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重点提升濉溪县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通过产业带动实现稳定和保障就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注重城市提升。结合城市更新、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工作统筹研究落实,充分吸收省、市关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有关要求,着力增强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幸福城市。
(四)注重项目牵引。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四大行动”,认真谋划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项目清单,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对照国务院《行动计划》、省《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前期市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举措,起草形成《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24年12月5日,书面征求39家单位意见,其中24家单位无意见,15家单位提出25条意见,均已采纳;2025年5月12日,再次书面征求36家单位意见,其中22家单位无意见,14家单位提出28条意见,均已采纳,并经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工作方案(送审稿)》。3月21日通过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5月8日,市委政法委同意《工作方案》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的结论并备案。5月21日通过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6月16日通过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6月23日正式印发。
四、工作目标
到2028年,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显著提升。
五、主要内容
(一)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提出6项具体任务:一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门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街道社区全面设立公共户口,为无处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落户便利。二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县(区)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定期评估调整机制。三是促进进城人口稳定就业。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聚焦市场紧缺和皖北四大产业等新业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以上。四是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坚持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随迁子女回户籍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属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五是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以需定购,通过引导企业建设、对旧房进行改造、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等多种方式发展保障性住房,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群体住房需求。六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农业转移人口不限户籍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二)实施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提出4项具体任务:一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全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二是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深入实施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园区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园区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三是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在淮设立研究院或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支持产业园区联合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鼓励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四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以相濉一体化发展区为主,百善、临涣等小城镇集聚发展的城镇空间新格局,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三)实施融入区域协调发展行动。提出4项具体任务:一是拓展联动发展“朋友圈”。支持县区园区与沪苏浙地区合作。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建设区域性重要能源和粮食集散中心。深化徐淮结对合作,全面融入徐州都市圈。二是构建便捷高效“交通圈”。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省际公路快速通达水平,推动淮河流域淮北段航道建设,加快淮北通用机场建设。三是培育梯次配套“产业圈”。聚焦长三角等先进发达地区,搭建常态化产业对接平台,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四是打造便利共享“生活圈”。引入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大城市三级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高频政务事项跨市“一网通办”。
(四)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提出3项具体任务:一是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工作机制。加快东部新城、绿金湖片区、高铁西站片区建设。二是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拓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应用场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是打造绿色智慧城市。实施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打造绿色低碳码头,建设淮北西站综合客运枢纽低碳车站。
(五)高效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5项具体任务:一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积极争取省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支持,增强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财政保障能力。二是健全产业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县区、园区建立跨区域产业导入协作机制。主动与省属企业对接合作,扩大与省属企业合作领域、方式和内容,加快皖北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城镇化建设要素保障机制。支持县区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开展园区设施、职业教育、市政设施等建设。对纳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争取纳入省重大项目用地清单。四是创新高效的投融资模式。加大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项目规划期主动提供融资方案,前置金融服务。五是深化城市运营体制改革。注重“运营”前置,在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专业服务商进行运作,推动市县平台公司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
六、创新举措
农业转移人口以购买、继承、租赁等合法方式取得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的,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可以在房屋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户口迁移。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鼓励技工院校扩大农村户籍学生招生力度,按规定落实助学金、免学费等学生资助政策。在职缴存人员,根据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确定的租房提取额度支付房租,着力减轻承租户负担。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全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支持濉溪县打造城镇化潜力地区专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宿淮(北)城市组群建设。加快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与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或退出农村“三权”。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规划审批进度,做到快报快批。盘活教育医疗、工业遗存和安置房等各类闲置资源,创新方式,注重统筹,引入高水平运营商或运营团队,设计完善商业模式,一体化运作。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联合市有关单位,不断细化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等领域配套措施和项目清单。各县区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八、政策咨询方式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民经济综合科0561—3034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