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政策解读
为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制定《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举措》)。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皖政〔2025〕14号)精神,淮北市立足实际,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淮北市《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从市级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实施,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对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保持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具有重要意义。起草过程中,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淮北实际提出了更加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工作举措。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针对房地产市场疲软、消费增长不足等突出问题发力,注重政策的实效性。三是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加强财税、金融、科技、产业等政策协同,提高政策实施整体效能。
三、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
经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结合我市实际,起草形成了《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初稿)》,2025年2月27日,书面征求25家单位意见,11家单位提出18条修改意见,采纳意见17条,其余未采纳或部分采纳意见,已与相关单位沟通并达成一致。3月10日至4月10日,通过市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在公示期内未收到公众意见和建议。4月1日,再次书面征求16家单位意见,6家单位提出13条修改意见,采纳意见12条,其余未采纳或部分采纳意见,已与相关单位沟通并达成一致。4月8日,市委政法委同意《举措》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的结论并备案。4月11日通过市市场监管局公平竞争审查。4月25日通过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其间,汪继宏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议,对《举措》进行深入研究讨论。由市政府于2025年6月26日正式印发。
四、工作目标
通过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协同升级、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双向发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五、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更大力度提振消费。一是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左右。城乡低保标准不低于上年度。二是扩大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组织开展美食系列活动,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50场以上。建立商贸主体培育库,力争全年新增商贸主体140家以上。三是扩大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依托淮北工业博物馆、夔牛天街,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提升临涣古镇茶文化和老街旅游休闲功能,推动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开发。
第二部分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开展淮北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依托《淮北市重点项目节点生成导则》,加快推动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全年签约、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4个、182个,其中工业项目签约、开工分别达190个、160个。三是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市本级政府性投资指导计划,推动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建成通车,市一小二中南湖校区、实验学校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四是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落实“线下线上定期会商+重点亮灯项目现场核查”机制,全力做好项目土地、资金、能耗等服务保障。五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深入实施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开发园区排水防汛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部分是下好创新先手棋。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攻坚力度。支持企业申报省级科技攻坚项目,每年滚动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产学研项目300个,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0亿元。三是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全年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家以上,认定市级创新平台20家,创建省企业技术中心5家。四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做实做强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获批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15个以上,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5名以上。
第四部分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进四大优势产业集群成势。加快工业企业培育,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2个产业向千亿级迈进。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力争全年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3-5个,培育5A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家。三是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先进材料、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努力打造1-2个省级应用场景。四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150个。五是培育壮大数字产业。积极培育大数据企业、数据服务商,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和算力平台建设。
第五部分是推动经营主体提质扩量。一是大力培育优质企业。力争全年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0家。二是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三是加大助企惠企力度。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开展制造业“百场万企”产业供需和要素对接活动20场次以上。四是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发挥淮北市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做强产业链、拓展新领域,加快推进陶铝研究院并购重组。
第六部分是全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一是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积极参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跨交会,引导带动关联产业链企业“组团出海”,力争全年新增培育进出口实绩企业10家以上。二是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完善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对跨境电商产业园组织的30人以上政策业务培训,给予资金支持,单场活动最高3万元,单个跨境电商产业园最高30万元。三是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用好“海客圆桌会”等特色外资招引品牌。制定市级外资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相应支持。
第七部分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深入实施潜力地区提升行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二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全市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4个、供排水管网10.5公里。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优化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高品质住宅企业可自主定价并公示“一房一价”。四是加快建设江淮粮仓。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以上,小麦播种面积不低于206万亩,单产达506公斤以上,力争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二连丰”。五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全年新增精品示范村1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190个。六是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常态化监测帮扶,重点推进产业帮扶提质增效,年度衔接资金支出100%,项目完工率100%。
第八部分是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一是优化利企便民服务。持续开展“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力度。二是规范涉企执法和收费。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鼓励各行政执法主体利用远程方式开展非现场检查,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
六、创新举措
全面提振经济,以“引客入淮”计划为抓手,精心策划美食主题活动,擦亮“煤美与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创新实施项目建设“星期六会商”机制和市级部门一把手直接服务项目机制,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调度效能、提升投资质量。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滚动支持企业申报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深化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高校产学研协同,加速濉溪县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落地。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升级,聚焦现代煤化工产业纵深发展,促进煤炭资源从燃料向高端材料转化,覆盖煤炭开采、电力生产及新材料应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重点布局智能采矿机器人产业,加快煤矿安全场景的智能技术应用突破。设立年度财政专项培育资金,系统性提升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同步强化产业研究及专班发展能力建设。加大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对年进出口额6500万美元以下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按展位费、交通费及展品运输费70%给予补助(单次上限5万元/企业年度上限20万元)。统筹城乡融合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服务承载力,推进城市医疗集团与县域医共体一体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城品活力贷”提供1%贷款贴息,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市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及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优化政务服务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恳谈会”与“接待日”活动,精准破解企业诉求,持续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并严查涉企违规收费。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以务实担当、创新突破、精准服务为导向,切实抓好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八、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国民经济综合科 0561-319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