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霞洞石刻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3-09-22 16:16 字号:

秘霞洞位于淮北市相山公园虎山西麓。秘霞洞石刻,2012年被公布为安徽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秘霞洞又名小仙洞、藏经洞。据清光绪《宿州志》载:“小仙洞, 在相山东,有药井印月,露鬼吹风,相传小仙即王子晋。”又清康熙《宿州志》记载:“秘霞洞,相山东麓,吐吞云树,顷刻万端,任文石凿以藏书,壁上有铭。”

秘霞洞为一天然石洞,面积约100平方米,作为石窟寺,从金代延续使用至明代;洞口仅容一人进出,石壁上刻凿有莲花纹饰,有外室和洞内洞。内洞位于外室的东南角,为一较长的天然洞穴,在距洞口11 米处被堵;外室则呈不规则状,高约15米,面积约15平方米,顶上有一月牙形天井,西壁为一摩崖造像,中部为释迦牟尼像,左右为四大护法侍者及两天王像。秘霞洞洞口左侧有一幅摩崖题刻,上书“大金壬申三月日□,王公先生致□□”。洞口右侧平台上凿有一小水池,常年不干涸,水池右上方也有摩崖题刻,上书“方丁村魏思孝,宿州萧县功德主,高乐村宫东,万历十七年三月立,主持道人孙甫、侯东阳、李自高。”洞口左前方的天然青石上刻有岩画,石长4.8米,宽约1.25米。岩画上刻图4幅,左侧一野兔表现得十分温和闲暇,兔的上方有一长尾鸟在自由飞翔;画面正中刻有一鹰,方头钩鼻,右边为一长喙鸟,似在觅食。

秘霞洞石窟寺及石刻蕴含文物体量较大,集摩崖造像、摩崖石刻、岩画于一体,是皖北地区少见的摩崖造像和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内容对研究本地区宗教发展传播以及宗教文化有重要意义。岩画风格独特,对研究岩画的种类及刻画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