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戏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5-05-13 16:52 字号: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又叫“沙河梆子”或者“安徽梆剧”,广泛流传于安徽宿州、阜阳、淮北、蚌埠、淮南、亳州,以及河南商丘、江苏徐州等地,淮北地区民间俗称“高梆”或“梆子戏”。

淮北梆子的起源,与豫东地区流行的商丘梆子(也叫商丘沙河调) 密不可分,具体什么时间传入淮北,尚不可考。清代嘉庆年间,河南商丘梆子戏艺人来安徽北部地区演唱,他们把河南梆子的表现形式与当地的风俗和曲艺相结合,广泛吸收皖北地方小调,形成与原来的河南梆子不同的一种形式,因为长期在沙河留守,也叫“沙河调”。所以,淮北梆子戏与豫剧同属一个剧种,是豫剧的一个流派。

淮北梆子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大本腔和高腔自由切换,婉转、激昂,演唱时讲究偷字,闪板,灵活多变。若以曲调来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飞板、跺子等10多种。唱词比较规整,强调韵律,一般是半说半唱,吐字之后再放腔,或者数十字吐完后连带婉转悠长的拖腔, 粗犷豪放,朴实大方。演唱中多衬哪、啊、吼、哇、嗷、呀等虚字,起到装饰唱腔的作用。淮北梆子在表现形式上十分注重唱功,多句联唱, 很少对白。在情感表达上,善于抒发气愤难平的情绪,表达人物不幸遭遇和悲恸欲绝的心情,粗犷、夸张、质朴。

伴奏比较简单,一把板胡就能满足基本需要,也可以根据剧情,结合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用枣木梆击节,或者伴有节奏感很强的锣鼓点。传统的伴奏乐器有“九根弦一喇叭”之说:月琴四弦、三弦、二弦(俗称“狗头翁”)和一根唢呐。淮北梆子戏的伴奏,还有一种说法:“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钗共八口”,一人司鼓,二人敲锣,梆子带拣场,丝竹乐由一人弹大弦,一人拉二弦。在后来的演出过程中,又增加了竹笛、笙等器乐。

淮北梆子在民间产生,也在民间发展。起初,淮北梆子的角色相对简单,只能演小生、小旦,随着剧种的日渐丰富,角色也逐渐丰满,发展到生行、脸行、旦行三大行,角色渐全。曲牌也随之增多,后来增加到200多种。老百姓在淮北梆子的鼓点和唱腔中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再加上,淮北梆子戏对演出场地、布景的要求相对简单,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甚至是农民的太平车也可以拿来当作高台。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种戏剧形式,传播范围不仅是皖北,也包括临近的豫东和苏北地区。在淮北地区的乡野村头,老百姓都能唱上几句梆子曲调。

淮北梆子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是民间艺人学习和传播,有民间业余的散班,在民间庙会、祭祀或者是农闲时活动,业余剧团名称也不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宿州地区出现了区、县、市级剧团,这些剧团大多叫淮北梆子戏剧团,淮北梆子戏的名称逐渐确定下来。

1960年,淮北梆子戏剧团正式成立,其发展逐渐进入全盛,当时几乎县县都有专业剧团,这些专业剧团都配备了专业演员和专业编导。先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700多出,其中经常演出有500多出。其题材基本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著名的剧目有《喊衙》《小二姐的梦》《吊孝》《渭水河》《火烧子都》《伐苏秦》《断机》《花子拾金》《过五关》《铡美案》《王莽篡位》《孟姜女》《穆桂英挂帅》《楚宫恨》《临潼关》等,还有一些现代戏,如《两块花布》《重要一课》《大树参天》等。截至2019年,保存的剧目有800多种。20世纪80年代后,戏曲艺术发展的大环境发生改变,剧团解散,演员改行,淮北梆子戏人才青黄不接。2011年5月,由阜阳市和宿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