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淮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戏剧之一,由于表演时演员身背花鼓,花鼓也是演唱时乐队伴奏主乐,因此得名。主要流行的大致范围:北至皖苏省界,东到京沪铁路,南至宿州、浍河以北,西到豫皖界。
关于淮北花鼓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明初,京城一李姓官宦被抄家,兄妹李梦雄、李梦月南逃,一路上以乞讨卖唱为生。兄敲鼓,妹敲锣,边敲边唱,哭腔带拖声,后来借鉴民间小调,形成“花鼓戏”。另一种说法是,有文字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自娱自乐的小型歌舞,这些歌舞将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和民间小唱与舞蹈相结合,后来还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动作,同时编唱有故事情节的小段,渐渐地,唱段由短到长,从一人唱到两人表演, 逐渐发展成连台演出,唱腔及表演艺术也渐渐丰富起来。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旋律优美,句式对称;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着重叙事,富于表现力。唱腔多哀音,一般是先出腔,再吐字,幽婉缠绵, 如泣如诉,以歌言情,极富个性和地方特色。加上对于地方小调的吸收,形成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等各种曲调,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俚俗戏曲音乐活化石。
在舞台表演上,淮北花鼓戏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戏曲中所有情景“虚拟表演”手法,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有时候一个人可以演好几个角色,七八个演员就能演一台大戏。
在表现形式上,“花鼓大走场”最为独特,也是淮北花鼓戏的绝活儿。男角身背花鼓,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鞋),男女翩翩起舞,表演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舞蹈表现手法丰富,体现出很扎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素有“10大走,36中走,72小走,108扑,92哆嗦”之说,节奏欢快,舞蹈与锣鼓、说唱巧妙配合, 表演者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都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特点:粗犷、奔放、朴实、诙谐。“花鼓大走场”以欢愉喜庆的节奏和抒情方式,保留了淮北民间歌舞的原始生态。“绑垫子”是淮北花鼓戏的一大独创,1990年赴蚌埠市怀远县参加电视艺术片《虹》拍摄时,被美国艺术家们赞为“中国的民间芭蕾”。
淮北花鼓戏保存传统剧目有200多个,其中连台本戏70余部。其题材丰富广泛,有反映战争、公案的,也有体现淮北人民生产、生活、爱情的,著名的剧目有《打鸟》《盘花》《刘海砍樵》《王小赶脚》《四宝珠》《王华买父》《丝鸾带》《穿金扇》《花园会》《白玉楼讨饭》《大泽惊雷》《摸花轿》等,还有创作的现代戏《卖鸡》《新人骏马》《出差记》《彩云滩》《三枝莲》等。
淮北地区自古多灾难,战祸连绵,水旱疾疫多发,民不聊生,失去家园的百姓流浪乞讨,便以唱花鼓为生。后来逐渐出现了有组织的花鼓戏班子。新中国成立前后,流行于淮北地区和丰县、沛县、萧县、砀山一代的花鼓戏班就有100多个。淮北的农村集镇一直有花鼓戏班社演出,这些演员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乡土气息浓厚,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前淮北就成立了戏团,花鼓戏正式进入剧场。新中国成立后,淮北花鼓戏团活跃在黄淮海平原的广大区域,甚至南下皖南,北上进京演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大潮涌动,参与花鼓戏的人越来越少,淮北花鼓戏逐渐式微。
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为周钦全、周玉玲、张华等人。周钦全从小学唱花鼓戏,练就一身唱、念、坐、打的深厚功底,擅长生、净行当,熟练掌握淮北花鼓戏的各种唱腔、板式和表演技巧。新中国成立后,周钦全开始授徒传艺并组建花鼓戏剧团,他的淮北花鼓戏团是淮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之一。他大胆创新淮北花鼓戏的表演技巧,充分吸收花鼓灯的舞蹈元素,首开了淮北花鼓戏戏曲舞蹈表演之先河。周钦全积累和创作花鼓戏剧目400多出,培养学生500多名,为淮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2006年,淮北花鼓戏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