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唢呐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3-02-21 17:18 字号:

临涣唢呐在清朝中期初具雏形,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流传于苏北、豫东、皖北地区。淮北城乡的唢呐班子, 当地人俗称“响”。班子一般是一杆唢呐、另加笙、鼓、笛、管子、锣鼓等打击乐组成,不超过8人。红白喜事、孩子满月、升学、乔迁、节日欢娱等重大事项,一般都会请唢呐班子吹奏。

临涣唢呐的哨片宽大且厚,呈布袋状;唢呐芯子前端用棉线缠成一个疙瘩,演奏时全凭嘴唇的力度来控制哨片。传统乐曲有《凡字调》《叫句子》《大开门》《小开门》《柳金子》《八句娃子》《百鸟朝凤》和一些戏曲剧种的曲牌等。

临涣唢呐传承300多年,其艺术别具美感,这源于底蕴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若干代唢呐艺人的口传心授。如今,在临涣及周边的唢呐艺人有500多人,大小唢呐班有五六十个。保留下来的临涣唢呐独奏曲有近30首,流传并创作的合奏曲达50多首,全部已整理成谱。

临涣人张奎是临涣唢呐的代表人物,也是临涣镇唯一一位享受政府补贴的唢呐艺人。他在临涣唢呐演奏乐器、演奏技巧的改进及唢呐乐谱的创作和整理方面成绩突出。他改编了《北京喜讯到边寨》《农家乐》,创作了《腾飞的淮北》《家乡新貌》等曲目;先后收徒16人,培养学生400多名。

1996年,临涣镇有一个唢呐表演团,在县镇内重大节日都有戏曲调演和文艺活动。2012年5月17日,在安徽世纪广场,临涣民间唢呐艺术团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演出。2013年入选淮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入选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