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01 10:36 字号: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紧扣省市工作要点,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把握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立足打造首创性差异化标杆样板,奋力谱写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出实招、求实效

一是用好“三前”促服务提效。多措并举落实落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1-6月份,全市共完成交易项目575个,成交金额累计69.44亿元,节约金额7.02亿元,增值金额3893.84万元。服务前移。聚焦170余宗拟进场招标重点项目,政策宣讲进单位、进园区、进高校、进国企、进镇村20余家次,“现场答疑+情景模拟+实战推演”,辅助招标人“标前自诊”,重点项目进场准备周期平均缩短50%问题前置。招标(交易)文件全要素公示,“4个二级栏目+推送查询”,辅以青天大模型智检,提前整改排斥条款28项,消除隐患7同步推行受理“三批复要素+资金双锁”,压实决策层级责任,源头杜绝“带病上马”项目。力量前倾。针对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监管中心迁建等9个重大项目,科室负责人担任首席联络人,组建N个跨科室团队,建立“一项目一方案”动态跟踪机制,部分前置要件采用“信用承诺+信用担保”替代,交易周期平均缩短5天。

二是“三个一”为企降本减负。“一函”。全面推广电子保函(保险)应用,开具电子保函1119笔,减少投标成本2.63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67家。“一贷”。深度整合中标企业信息,精准刻画企业信用情况,创推“信用+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模式,29户企业获得融资授信1.5亿元。“一集成”。搭建统一服务集成平台,深度整合金融服务、CA互认、电子保函等高频服务事项,公布“零跑腿”事项清单38项,市场主体减少跑腿约5万次,节省费用约0.2亿元。

(二)在护航交易秩序上优服务、防风险

一是制度促规范。系统研究梳理交易、服务、管理制度,新出台、修订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制度、规则7个。统筹市场实际需求和科学合理规范,分行业修订招标文件示范文本17个,新开发示范文本7个。构建技术方案、技术人员、项目业绩“三位一体”综合能力考评模型,提升勘察设计等服务类技术因素权重占比,多维透视服务实力,进一步改变过往“重商务轻技术”“唯价格论”倾向。

二是服务提质效。制定合理设置专家抽取专业指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指引,创新推出招标、评标前10分钟“短视频+明白纸”,帮助招标人精准掌握业务要点,快速了解招标程序、评标规范等核心知识,有效提升招标采购活动专业水平。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规范化服务提档升级。

三是见证保公平。新增远程异地评标跨省合作“朋友圈”2家,与全国54地实现远程互联,纵深推进“双盲+远程异地+电子横向暗标”评标评审,完成远程异地评标评审410场次,其中双盲评审项目340个。“不见面”开标334场次,做到全覆盖、常态化。评标系统操作设置安全码,限定交易主体范围,有效规避信息泄露风险。全方位全时段环境监控,项目评标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溯、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三)在数智赋能交易上谋创新、求突破

一是系统升级赋能。持续完善交易平台,优化功能需求44项,开发产权交易线上流程模块;推进交易信息最多录一次,减少填报信息21项,大幅降低市场主体信息填报压力。完成交易、服务、监管三大平台政务云迁移工作,加快推动交易系统改造、智慧见证等信息化项目建设。目前,2个项目已获省数据局审批,正在对接市数据局进行可研论证评审。上线运行全国互认数字证书,企业通过移动扫码登录交易系统,实现各类经营主体一处办理证书、处处互认可用景。建立7×24小时运维值班制度,处理系统故障、操作咨询等问题5191件,问题解决率100%

二是信息共享赋效。做实做细三清单共享核查比对,累计筛查比对项目72个,审批清单26个,交易清单45个,施工许可证办理清单35个,有效堵塞应招未招风险。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平台数据共享,与信用中国、国家四库一平台等20个重要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同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程项目审批平台及与建筑从业人员实名制工资支付管理信息平台互联,实时共享中标企业拟派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信息,进一步提升中标企业履约质量。目前,项目经理变更同比下降70%

三是开发应用赋智。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准确把握公共资源交易新趋势、新要求、新思路,开发智能问答AI小助手、智能辅助评标、合同智能检测等应用场景。目前,合同智能检测已试运行,智能问答AI小助手和智能辅助评标正在开发中。积极挖掘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上报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文稿50余篇,1篇被国办采用、4篇被省厅采用。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将持续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公共资源交易专题会议议定事项,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造力、资源供给的平台吸引力、交易平台的数字承载力、廉洁高效的落实执行力,力促服务重点项目实现突破、招标人主体责任压实实现突破、公共资源潜能释放实现突破、人工智能赋能实现突破、基层招标规范治理实现突破,奋力打造更加标准、规范、高效、开放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一)坚持发展为要,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造力

一是标前全方位服务。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及时会同项目审批核准、行业主管等部门,标前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醒、业务指导等综合服务,持续降低各方市场主体工作误差,助力项目交易早进场、早实施、早落地。制定出台招标(交易)文件“预公示”工作指引,优化细化工作举措,固化体制机制,防范项目“带病”进场。

二是标中全要素保障。法定最短时限约束,制定不得延迟、暂停项目交易的行为清单。平台服务与交易流程节奏一致、同步跟进。按需畅通“绿色通道”,持续落实“五个优先”。在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结果公示、澄清答疑、异议投诉处理等重要环节,及时提醒招标(采购)人规范操作,做到“能快尽快,能办即办”。

三是标后全跟踪管理。合同签署“两函”提醒,“跟踪相关主体及时签订合同、公开合同信息,提速提质提效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签订。

(二)坚持服务为先,增强资源供给的平台吸引力

一是深度挖掘交易潜能。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围绕生产要素和资源市场,加快引导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进场交易。持续推进闲置厂房、土地二级市场开发等,唤醒“沉睡资产”。积极引导农村产权进场交易,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引导招标采购充分竞争。严格落实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招标投标竞争机制,通过预留份额、联合体投标、依法分包、完善评标办法等方式,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跟踪评估工程总承包、评定分离政策推行情况,按照“优质优先、优质优价”原则,积极推行有效低价、综合评估、技术评分最低价等多种形式评标办法,促进招投标活动规范高效、公正择优。

三是不断优化平台服务供给。全面推进以电子保函(保单)等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足用活“交易贷”等一揽子融资服务载体,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深化政银企三方数据交互共享,实现银企信息对称,以“信用贷”方式助力企业高效融资。

(三)坚持创新为本,增强交易平台的数字承载力

一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立足全省首批小切口探索“AI+招标投标”城市,加快推进“合同智能检测”场景落地见效,构建公共资源交易数智服务新体系。围绕公共资源交易各环节,聚焦智能咨询、智能核验、智能问数、智能评标等应用场景,进一步探索人工AI大模型技术与公共资源交易融合新路径,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智慧化转型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二是深化“不见面”服务。持续推进监管、见证及交易三个系统升级,全面实现交易进场“零跑动”、交易空间“零接触”、交易过程“零聚集”、交易环节“零障碍”、交易服务“零距离”,力促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更加公平开放、规范透明、高效便捷。系统梳理电子档案归集流程,新增复议、定标等关键环节,制定归档明细,全面推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

三是拓宽互联互通渠道。深化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数据汇聚、互联、共享机制,实现更多全新服务场景。以“三清单”比对为切口,实现多渠道交易、备案、审核信息比对,推进项目应进必进、应招必招。深化“一中心三平台”数据应用,增强针对性、精准性、及时性,助力案件查办。用好招投标市场和建筑市场联动机制,更高效服务标后履约检查。细化“两场联动”责任,完善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履约情况与失信惩戒信息同步应用于招投标市场,确保标后履约检查取得实效。

(四)坚持党建为基,增强务实高效的落实执行力

一是在守正创新中求实效。持续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提升年”行动,一体推动干部作风素质、平台建设质量、交易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改进完善也是创新”原则,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形成淮北特色。 

二是在以学促干中提能力。把握公共资源交易新趋势、新要求、新思路,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信息化体系,积极参与重点课题研究,参加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大比武”“大讲堂”,深入调研、走访学习、经验交流,加强行业管理服务人员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更高水平、更强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在学习教育中强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突出抓好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警示教育,持续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强化交易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风险防控,牢牢守住廉洁交易的生命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激发干事创业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