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智汇淮北——市科技局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浏览次数: 作者:记者 于晓 通讯员 魏伟楠 信息来源: 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10-11 14:11 字号:

编者按:

自“淮北人才日”设立以来,每年10月17日这个寓意“邀您一起”的特殊日子,都在传递着这座城市尊才、爱才、盼才的深厚情谊。在2025年“淮北人才日”到来之际,《淮北日报》推出“满淮梦想 邀您一起”专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淮北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丰硕成果,见证人才与城市相互赋能、共同成长的动人篇章。我们热忱期待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淮北,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携手书写“才聚淮北、共创未来”的崭新画卷。


今年5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迎来一批特殊学员——淮北市50名科技管理干部。为期五天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上,学员们系统学习先发地区经验,交流研讨创新实践。“这次培训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对做好科技人才工作有了更深理解。”一名学员在结业分享中表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来实现。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政策创新、平台建设、精准服务为抓手,着力构建“引育用服”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为淮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圈”

市科技局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队伍建设。牵头制定《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淮北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覆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全链条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为各类科技人才来淮创新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我们编印的《淮北市科技创新工作手册》,为人才和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路径。”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14个团队获批省高层次科技团队,获得省级扶持金额4600万元。

搭建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市科技局着力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7家,包括安徽省陶铝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这些平台汇聚了硕士、副高职称及各类科技人才超500人。

在企业创新培育方面,市科技局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3家。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高质量运行,常态化对接高校院所与科技型企业,两年来共推动26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37项。

精准引才育才,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人才“引”与“养”需同步推进。市科技局坚持精准引才策略,依托今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淮北在京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现场签约两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科技招商,已成功引进19个高层次科技团队落地淮北。

在人才培养方面,市科技局累计选派安徽省“科技副总”30名,认定市级“人才飞地”7个,拥有近50名外地研发人员,实现“研发在外、转化在淮”。目前,全市共有R&D人员超1.31万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优化服务保障,营造近悦远来“暖环境”

坚持科技与人才赋能产业。市科技局加快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矩阵,培育了2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新增多家专业化孵化器,推动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在淮建设分园,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科技局推进“一行一特色、一市一天使”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加大“人才贷”投放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累计发放人才贷5.98亿元,发布2025年科技型企业融资“白名单”,入库企业622家。

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项目251项,柔性引进一批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科技人才。组织24家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展出31件展品,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突出示范引领,激发人才创新“源动力”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市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淮北师范大学曾昕副教授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3项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中煤科工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陈金华团队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5项,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淮北矿业紫朔环境公司王洪明致力于环保技术研发,入选“淮北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科技成果登记507项,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69.6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53.2亿元,科技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淮北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