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财政局对市政协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002号提案的答复
根据《市领导领衔督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工作方案》要求,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建议”提案答复如下:
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重点举措
(一)多角度综合施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取得实效。
一是不断丰富地方金融政策支持“工具箱”。近两年来,先后出台《金融支持淮北市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转型发展金融建设实施方案》、《淮北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若干措施》,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支撑。成立金融改革创新专班,推动《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落地,2024年成功落地安徽省首笔“资金流信息平台”融资业务,部分银行机构完成全省系统内首笔“皖质贷”业务、首笔设备更新项目贷款、首笔以“股权投资+贷款”模式的融资。
二是持续财政激励当好科技创新“助推器”。积极落实科技创新政策,2024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惠及科技型企业210家,撬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研发平台和孵化机构等方面投入资金4.76亿元。2025年3月,兑现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财政奖补资金3080万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奖励118家,省企业研发中心15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市科技重大专项27个等。发挥财政风险资金补偿作用,与省科技担保公司合作推出“科担贷”,为轻资产科技企业提供无抵押融资,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皖美伴飞”共同成长计划专项再贷款,单列2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创设“科贷通”政策性产品,撬动银行发放有关贷款50.3亿元。
三是实施共同成长计划服务企业“全周期”。深入推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重点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通过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通过周监测、月通报、年评估方式督导金融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将评估结果作为年度综合评价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机制上激励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意愿。截至2月末,“共同成长计划”已累计为全市320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52.15亿元。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共同成长计划”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实现多项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落地,6个典型案例入选全省案例汇编,1个典型案例被评选为2024年安徽省科技金融“十大优秀范例”。
(二)多样化创新产品,信贷资源配置更加精准。
一是加快推动信贷产品创新。辖内金融机构先后开发科创贷、园区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无还本续贷、人才贷、亩均贷、“节能贷”、“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农业银行淮北分行推广“科创e贷”业务产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评价,提供自助循环贷款的网络融资产品,全年累计为56户科创型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8亿元,邮储银行淮北市分行推广应用“看未来”信用审批模型,全年通过“看未来”模型累计为88家科创中小企业授信5.4亿元,中国银行淮北分行推出“知惠贷”、“专精特新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全年成功为6家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清单客户授信2.36亿元(含贴现)。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专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知识产权金融纳入县区测评指标。针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差异化需求,设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产品包,简化评估流程,压缩审批周期,知识产权质押普惠融资惠及企业数同比增长94%。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1笔,融资金额41亿元,同比增长387%。获得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39%,在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中占比达到32.8%。
三是加速提升科技服务质效。设立2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淮北农商银行科技支行、建设银行淮北相城支行】,选聘306名金融服务专员,覆盖全域乡镇、社区,推动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直达市场主体。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服务,针对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召开30余场次,提升融资精准度。建立“白名单”融资服务对接机制,全市金融机构全覆盖走访611家纳入科技型企业融资“白名单”企业,累计投放贷款129亿元。截止2024年12月末,全市科创贷款余额146.61亿元,较年初增加9.14亿元,增速6.65%,户数1194户,较年初增加314户,当年累放167.87亿元,同比增加22.35%。聚焦人才团队,推动《淮北市“人才贷”业务实施暂行办法》为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截至3月末,已累计发放信用贷款136户次、金额5.51亿元。
(三)多层次资本供给,金融市场服务生态不断完善。
一是发挥保险对科技风险的保障。聚焦“五群十链”试办科技保险共保体机制,提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高端软件的“三首”保险服务,引导保险机构高效实施“保险+科技创新”,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积极推动关键设备损失、董监高责任保险等创新险种落地,2024年为辖内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金额230.57亿元。制定出台《淮北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2024年兑付首批科技创新券奖补资金约161.77万元。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将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12个险种纳入科技保险服务补贴范围,按照企业实际支出保费的30%给予补助,近三年,兑现科技保险保费补助285.8万元,带动社会科技保险投入1000万元以上。辖内保险机构先后推出“科研保”、“转化保”、“专精特新企业综合保险”等保险产品,按照不高于实际支出保费的20%给予补助,2024年以来累计提供风险保障50亿元,保费补贴8.8万元。
二是壮大“基金丛林”对科技成长的扶持。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和天使基金,总规模29亿元,参与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子基金33只,总规模192.3亿元。与省级资本携手,发起设立多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金,如3亿元的先进材料产业基金、10亿元的新能网联产业基金。成立淮北市天使基金、濉溪天使基金,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主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目前已储备优质项目15个;设立天使子基金,扩大支持范围,目前已设立的 1 只天使子基金,认缴总额 2 亿元。助力翌光科技实现超3.7亿元的C轮融资,其中获得国家大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2亿元的战略投资。
三是强化资本引导对科技服务的带动。推深做实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引导企业深入了解资本市场,去年以来举办资本市场专题培训97场次,累计739家企业参与培训。依托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科创板”等特色板块,引导企业挂牌展示,助推企业发展,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24家。修订完善市属基金业务管理办法、考核评价管理办法、业务尽职免责实施办法等,针对不同基金类型差异化设置评价指标,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引入长期评价维度,鼓励国有资本成为“耐心资本”。
(四)多举措筑牢防线,风险化解力度持续增强。
搭建“法院-银行-企业”平台,开展“护企•暖企”走访活动,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助力企业风险防范化解。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强化部门联动协作,实现打早打小打苗头;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春节、元旦、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等重要时点,运用远教联播平台、公交广告等,多举措提高宣传效果;2024年以来,依托“线上”大数据监测和“线下”网格化管理,排查城投公司、粮食收购加工、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企业1380余家,下发风险提示函6份,组织开展宣传活动108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8余万份,推进化解陈案5件,做好非法集资案件减存量控增量工作。
二、下一步措施
(一)做大科技贷款信贷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会同人民银行和国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和改进工作,完善科技企业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强化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扩大科创企业培育库,动态更新企业名单,提升银企对接精准度。重点围绕促成战略合作、产品服务升级、认股权协议签署和收益实现等关键环节,加强对金融机构政策指导和工作督导,积极推动“共同成长计划”2.0版本在我市落地,形成稳定共赢的银企关系。加大力度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贷款投放,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促进项目签约落地,推动再贷款政策工具增量拓面。
(二)深化科技信贷产品创新,打通融资关键点。鼓励金融机构提升信贷服务对科技创新的适配性,提供覆盖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科技产业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推动更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优化专营服务体系。推广“人才贷”等产品,扩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覆盖。持续加大对六类名单内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为主的评价体系,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强化科技保险政策支撑服务,建立科技保险服务常态化宣讲和网格化对接机制,并通过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科技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化解科技保险发展堵点问题。
(三)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投贷担联动。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强化产业链金融支持。加大风险补偿、保费补贴、资本金补充等政策支持力度,补充担保机构流动性。实施科技招商与基金联动,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淮北聚集。借助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有效激活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和支持。积极引入省级资金、产业资本,推进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针对核心产业链进行重点布局,进而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市天使基金支持我市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精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