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回应-健康科普】体重超标=健康警报!——全方位解读肥胖那些事儿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12 15:45 字号:

濉溪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丁言玲

在当今社会,健康话题备受关注,而体重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连。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体重与健康的奥秘。

肥胖,现代社会的隐形健康杀手。“以胖为美” 的时代已成过去,现在肥胖已成为 21 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肥胖人口在过去 40 年间增长了近三倍,截至 2022 年,全球约有 19 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正在与肥胖抗争的个体,他们不仅面临身体健康的威胁,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偏见。肥胖不再是简单的体重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健康危机,它正在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寿命预期。管理体重、保持健康已刻不容缓。

一、如何定义肥胖?

肥胖的科学定义是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腰围、体脂率等指标综合评估。我国的诊断标准,BMI≥24为超重,BMI≥28则为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提示中心型肥胖,但肥胖远不止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复杂健康问题。 人体之所以会出现肥胖,是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的结果。俗话说“吃得多消耗得少”,当人体摄入的热量长期超过消耗量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脂肪细胞不仅储存能量,还会分泌多种激素,影响全身的新陈代谢。

二、肥胖有哪些类型?

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我们平时常见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占肥胖人群的95%以上,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继发性肥胖则由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根据脂肪分布的不同,也就是体型又可分为苹果型肥胖和梨型肥胖,前者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与代谢综合征关系更为密切。

三、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温床。心血管系统首当其冲,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过多的脂肪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这给心脏带来了额外负担。同时,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代谢系统同样深受其害。肥胖也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此外,肥胖还与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癌症风险也不容忽视。肥胖至少与13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脂肪组织产生的雌激素和炎症因子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曾有研究显示,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4倍。

四、如何打破肥胖的恶性循环?

预防肥胖首先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

饮食方面:很多人选择节食,认为少吃就能瘦,其实过度节食会让身体进入“饥饿模式”,饥饿会引起基础代谢率低,热量消耗减少,肌肉量也会减少,恢复正常饮食后极易反弹,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正确建议是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全谷类,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饱腹感,减少热量吸收,控制油、盐、糖的摄入,少吃油炸食品、糕点和饮料,同时,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

运动方面: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可以增加2—3次抗组训练,锻炼不同部位肌肉,燃烧脂肪,增加肌肉量。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压力管理也至关重要,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使食欲调节激素失衡,增加饥饿感,尤其是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就如年轻人流行的一句话“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杯”。

因此,对于已经肥胖的人群,需要给自己量身制定一个减重计划。轻度肥胖者可自己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中重度肥胖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减重是一个长期过程,“欲速而不达”,快速减肥往往会导致体重反弹。

肥胖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肥胖的危害,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受到肥胖困扰的人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和歧视。只有正确认识肥胖,采取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在这场与肥胖的较量中取得胜利,为人类健康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