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4年,淮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夯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17个。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依法治市会议和述法会议,专题部署研究法治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中院、市检察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支持本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加强监督。三是推进法治学习常态化。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12次,市级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旁听庭审50余人次。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报告会,举办全市法治政府建设专题班、市政府法治讲座暨全市依法行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四是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挂图作战、季度调度。深化“一府两院”协作联动,做实“府检联动”,新建检察监督与执法协作等10项机制,加强行政争议化解机制建设。
(二)以深化改革为关键,全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优化政府机构职能。精简8个机构、68个内设机构和41名行政编制,统筹调剂领导职数向重点部门倾斜,在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科学设置执法科室,实现机构设置更加精干、编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出台市级“综合查一次”事项清单(第一批)。有序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13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证明办事”。出台入企检查备案制度,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问题,入企检查整体满意度达94.3%,相关典型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三是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完成17项“微改革”事项,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清理工作,确定涉企规章、政策、行政规范性文件537件,废止100件,修订41件。开展送法进企、法治体检、律所结对等专项活动,搭建法律服务供需对接平台。
(三)以服务大局为目标,持续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一是夯实依法行政制度基石。完善政府立法机制,出台《淮北市政府立法协商工作办法》;立足小切口,出台政府规章《淮北市网络餐饮外卖监督管理办法》等;在全省率先出台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操作规程、合法性审查过错责任追究和容错免责办法,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二是提升重大行政决策管理质效。严格履行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议题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全年审查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93件。三是发挥法律顾问智囊作用。深化法律顾问管理改革,制定《市直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决策、依申请公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年共出具法律意见100余件。
(四)以严格规范为重点,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工作体系。一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精简市县两级执法队伍,七个领域外执法队伍全部撤销,市本级保留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市场监管等4支执法队伍,涉改人员全部转隶到位。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形成“处罚+修复+指导”三位一体的涉企行政执法新模式。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行政处罚“一案双查”,全年核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35件。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执法检查2130人次,整改问题1882个。开展“药械化”专项整治,全年查办“药械化”案件367件。三是提升执法监督质效。持续推进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公开选聘35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选定17个执法监督联系点,拓宽社会力量参与行政执法监督渠道。
(五)以安全稳定为核心,着力提高依法治理水平。一是高质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市14个镇(街道)、53个村(社区)建成“一站式”调解中心,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采取“嵌入”方式设立“一杯茶”调解室495个,一杯茶调解法推广以来调解案件12780件。我市《南坪小推车“六推”调解法》成功入选全国第七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二是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省首创建立36个行政复议代办点,协助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10件次,提供法律咨询200人次。全年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应诉案件1092件,纠错率10.07%,同比降低1.13个百分点。全市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289人次,出庭应诉率达63.94%,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行政复议优秀文书评选中,我市一行政复议法律文书荣获一等奖,为全省唯一。三是提高突发事件依法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修订市总体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16个。开展专项应急预案演练30余次,各类应急队伍处置测试47队次。
(六)以阳光政府为导向,纵深推动权力透明运行。一是加强监督合力。强化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3件和市政协提案148件。二是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开展行风热线、在线访谈373期,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12345热线高频事项。深化审计监督,全年组织实施审计项目41个,查出违规金额1.5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27.8亿元。开展民生实事、食品安全、农村环境整治等专项督查24次,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三是加强政务公开、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策发布解读质效,市级发布政策解读材料71篇。全面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工作专项行动,解决全市政策存量问题323个,问题化解率99.38%,涉及金额1.1亿元。
(七)以智慧高效为引擎,持续深化数字治理法治化。一是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文件库多功能结合的复合检索体系,方便群众快速、准确获取所需政策。整合各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常用便民信息,建设公共企事业单位“一站式”信息公开平台。探索城市电子屏一体化改革,实现直管到屏到户、内容可管可控、功能互联互通、管理高质高效。二是加快数字政务建设。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97.6%。深化数据“跨区域”共享,83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淮海经济区“跨省通办”。三是优化政策兑现平台。深化政策免申即享,上线惠企政策807条,其中“免申即享”政策691条,占比85.6%。去年以来累计兑付政策资金4443.06万元,惠及企业493家次。
2024年,虽然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对标对表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部分领域业务工作和法治建设融合度不高。二是基层法治队伍力量薄弱,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专业力量及执法力量不足。三是基层执法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完善的执法监督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效发挥不足,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加强。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淮北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的有关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不断健全制度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持之以恒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努力开创法治政府建设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一是抓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全国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合作基地,常态化开展法治教育,促进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有机结合。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水平。二是抓实法治政府建设组织保障。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重要工作及有关重大问题。全面整改中央依法治国办来皖法治督察反馈的问题,组织开展《淮北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评估验收。三是抓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落实。全面执行《淮北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淮北市合法性审查过错责任追究和容错免责办法(试行)》,扎紧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四是抓实政府立法机制建设。科学制定年度政府规章立法计划,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推动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效。五是抓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持续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六是抓实社会法治化治理。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八五”普法验收,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