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回应-体重管理】体重管理相关知识解读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诸多困惑:怎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标准是啥?想在减重时避免营养不良,饮食安排上要注意什么?如何做到吃动平衡?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聚焦“标准”,围绕体重管理的建议
(一)如何科学判断体重是否健康?
答:肥胖与否一是不能凭感觉来判断,二是不能只看体重和身高,三是更不能说女人体重超过一百斤就是胖。
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标准,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正常范围为18.5-23.9,≥24为超重,≥28为肥胖。
健康体重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达标,它是身体处于良好状态的一种体现。BMI是一个参考值,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成分不同,肌肉含量高的人,可能BMI也略高,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肥胖。 除了BMI,腰围、腰臀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
(二)科学减重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答:1.合理目标:每周减重0.5kg,3-6个月减初始体重的5%-10%;
2.运动结合饮食: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行)为主,辅以抗阻训练;控制总热量,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膳食纤维;
3.行为干预:分餐制、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4.长期维持:融入生活习惯,如步行通勤、工间操,减少久坐。超重合并慢性病者需专业指导。
(三)目标体重有没有什么制定标准?
答:肥胖者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体重。目标体重需要考虑年龄、性别、身高、体脂率等因素。不切实际或过高的减重目标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造成身体和心理问题,最终导致减肥失败。
一般来说,男性的理想体脂率应保持在10%~15%,而女性则为18%~25% 。例如,一名31岁的男性,身高176厘米,体重84千克,BMI(体质量指数) 27.1,体脂率24%。如果该名男性希望将体脂率减至12%,那么经计算,他应该减去11.5千克脂肪,体重降至72.5千克,BMI则降至23.4。
在制订运动减重计划前,需要评估个人的能量摄入与消耗情况。通过记录日常饮食和运动情况,可以了解自己的能量摄入和消耗情况,让运动减重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二、先说说“吃”,围绕合理膳食的建议
(一)一日三餐怎么吃更容易瘦?
答: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早餐吃好,提供一天所需能量的30%;午餐吃饱,占40%;晚餐吃少,占30%。
食物种类要丰富,每天尽量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尽量做到主食种类多样化,建议多吃全谷物、杂豆和薯类,使营养更丰富,预防胰岛素抵抗。
比如早餐可以来一碗燕麦粥,搭配一个水煮蛋、一杯牛奶和一小把坚果;午餐有糙米饭、清炒时蔬、香煎鸡胸肉;晚餐则是红薯、清蒸鱼和凉拌蔬菜。
(二)节食减肥法为何不可取?
答:营养均衡是健康的基石。极端节食或药物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及反弹。例如,过度低碳饮食会引发脱发、疲劳,甚至增加胆结石风险。安全减重速度为每月2-4kg,需通过平衡膳食(如杂粮替代精米面)和规律运动实现。快速减重易丢失肌肉,降低基础代谢率,反而增加复胖概率。此外,长期不吃晚饭会打破规律的进食习惯,进食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人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减肥应在确保营养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
(三)肥胖是不是爱吃主食的错?
答:我们日常所说的主食,涵盖米、面、杂粮、薯类等食物,它们是身体重要的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遵循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平衡膳食模式,每日应摄入谷类食物200~300 克,其中保证全谷物和杂豆类为50~150克,另外再摄入薯类50~100克。导致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即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四)减肥期间如何选择优质蛋白质?
答:优质蛋白质可维持肌肉量并增强饱腹感:
1.优先来源:水煮鸡蛋(每颗约6g蛋白)、鸡胸肉(100g含24g蛋白)、深海鱼(三文鱼富含Ω-3脂肪酸)、低脂乳制品(希腊酸奶)及植物蛋白(豆腐、鹰嘴豆);
2.摄入量建议:每日1.2-1.5g/kg体重,60kg成人需72-90g。例如:早餐鸡蛋+牛奶(20g),午餐鸡胸肉+豆腐(30g),晚餐鱼类+豆类(25g);
3.烹饪方式:蒸、煮、烤优于煎炸,避免添加酱料。可搭配柠檬汁或香草调味。
(五)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要想维持健康的体重,饮食习惯有啥建议?
答:对于孩子的饮食健康,家长肩负着重要职责,尤其要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母子的健康。孩子从出生至两岁,6个月以内应尽可能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到2岁期间要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并培养孩子自主进餐的习惯。
学龄期的儿童青少年要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应认识各类食物,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还可学习一些简单的食物制作方法。
成年人则需要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同时,切勿改变以谷类供能为主的膳食模式,应减少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应等到上了年纪才关注体重,而是应该随着年龄变化,将保持健康体重作为一种持续追求,这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护健康状况以及增强抵御其他疾病的能力都大有益处。
(六)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怎么吃?
答: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建议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水果200~350克。果汁不能代替水果。食用土豆、芋头、山药、南瓜等蔬菜时,要注意相应减少主食量。
动物性食物不宜过多货满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20~200克的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每周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纤维的重果200~要注意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深加工的肉制品。
三、再说说“动”,围绕健康锻炼的建议
(一)怎样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答: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计算出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等数据,可以初步评估自己的肥胖程度和类型。
也可以前往体检机构或专业减肥门诊,进行身体成分分析,了解自己的肌肉含量、脂肪含量和体脂率,为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减重计划提供依据。
重度肥胖人群,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运动前应该进行全面的健康筛查与评估,必要时还要进行专业的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以制订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避免运动的意外风险。
(二)不同人群选择运动方式不同?
答: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减脂运动方式的选择也要考量个人因素,以避免运动损伤。
1.肥胖儿童。减脂运动方式应以游戏和趣味运动为主,目标是增加身体活动量,保证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到乐趣。体育游戏、舞蹈等都是较好的选择,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们多参加户外活动。
2肥胖青少年。可以选择各种球类运动,竞技性强又有社交属性。同时,辅以跑步、游泳等增强心肺耐力的有氧运动,以及徒手力量训练等,让孩子们在青春发育期获得更高的心肺耐力水平和更强壮的肌肉状态等。
3.肥胖中年人。考虑每日运动时间有限,可选择运动持续时间短、强度较高的短间歇训练,以期在较短时间内收获更大的健康效益。当然,瑜伽、八段锦等也能缓解植物神经系统疲劳,改善因久坐带来的后腰痛等。
4.肥胖老年人。运动不应仅为了减脂,还应该包括维持肌肉力量、身体灵活性及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发生。因此,可选择强度较低、运动负荷较轻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三)运动减肥的误区有哪些?
答:误区一:只要运动就能减肥。研究表明,运动虽然能消耗人体内的能量,但仅靠运动,减肥效果并不很明显。即使每天打数小时网球,但只要多喝一到两瓶碳酸饮料或吃几块蛋糕,辛辛苦苦得来的减肥成果便会化为乌有。因此,有规律的运动加上健康的饮食,才是减肥的关键。
误区二:空腹运动有损健康。许多人认为空腹运动是不利于健康的,因为空腹运动会使体内储存的糖原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头晕、无力等低血糖反应。但研究认为,饭前1~2小时的空腹状态下进行适度运动,如定量步行、跳舞、慢跑、骑自行车等,减肥效果优于饭后。这是由于此时体内没有新的脂肪酸进入脂肪细胞,较易消耗多余的、特别是产能的褐色脂肪。
误区三:只有出汗运动才有效。出汗不是用来作为衡量运动是否有效的标准。人体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两种,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出汗越多,减肥效果越好”是一种误解。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出汗是为了使体内多余的能量排出,维持体内温度平衡。人体出汗只能散发少量的能量,一克汗水大约散发0.58千卡的能量,以使体温下降。当体内温度适当升高时,人的基础代谢率则小幅上升,能量消耗只是略有增长,并不能大量燃烧脂肪。出汗也可以把身体里一些无用的物质排出来,但在消耗脂肪方面并没有效果。
误区四:运动强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之后才开始消耗脂肪。剧烈运动往往无法保证体力能坚持到消耗脂肪的阶段,因而脂肪消耗不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缓慢、平稳而持久的有氧运动,才能消耗更多能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误区五:停止锻炼就会发胖。确实有一部分人在停止锻炼后发胖了,但发胖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停止运动,而是停止运动后仍然吃与运动时同样多的食物,使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大大超过消耗的能量,于是引起肥胖。如果停止锻炼后随着能量消耗减少,相应减少食物摄入,就不会发胖。
(四)如何避免减肥后体重反弹?
答:维持期需建立长效机制:
1.行为固化:延续减重期的核心习惯,如每日称重、记录饮食,允许每月1-2次“弹性饮食日”;
2.代谢适应:每减重10%后维持2-4周,待基础代谢稳定后再继续。可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和抗阻训练减少代谢补偿;
3.社会支持:加入减重校友会,定期参与复训课程。遇到平台期及时咨询营养师调整方案。
四、最后说“干预”,围绕减脂减重的建议
(一)局部减脂是否存在?如何针对性改善体型?
答: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仰卧起坐等局部运动仅强化肌肉,无法定向减脂。需通过有氧运动降低整体体脂率,如跑步、游泳,并结合力量训练塑形。中心型肥胖(腰围超标)者需重点控制内脏脂肪,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增加核心肌群训练。
(二)儿童青少年肥胖如何干预?
答:避免过度控制饮食,需保证蛋白质、钙质摄入以支持发育。建议家庭共同调整膳食结构,减少含糖饮料和零食,增加户外活动。干预目标为延缓体重增速而非绝对减重,推荐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同步进行。学校应提供营养餐并加强体育课程。
(三)老年人减重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重点在于延缓肌肉流失,推荐低冲击运动(如太极拳、平衡训练)。BMI可放宽至20-26.9,盲目减重可能增加骨量流失和跌倒风险。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豆类),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高龄老人需定期监测体成分,避免肌少型肥胖。
(四)孕产妇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答:孕期需参考《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避免增重过快或不足。产后优先恢复盆底肌和核心力量,饮食兼顾哺乳营养,逐步调整热量摄入。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剧烈运动。
(五)压力大为何会导致肥胖?如何应对?
答:压力激素皮质醇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情绪化进食(如高糖零食)和睡眠不足加剧代谢紊乱(如:睡眠<6小时会降低瘦素分泌、增加饥饿素,导致食欲亢进,尤其对高热量食物渴望度提升30%)。可通过正念冥想、社交活动缓解压力,规律作息(每天7-8小时睡眠),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坚果)替代高热量零食。
(六)中医辅助减重有哪些方法?
答:1. 体质辨识:如脾虚湿阻型推荐薏米山药粥,痰瘀型可用丹参山楂茶;
2. 外治法:针灸、穴位埋线可调节代谢,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3. 药膳调理:荷叶、决明子等代茶饮辅助降脂,但需结合饮食运动。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