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钱力”不断农业“潜力”无限

浏览次数: 作者:记者 王守明 信息来源: 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2-30 09:29 字号:

关键数字

3年来,市财政兑付奖补资金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0亿元。

新闻重点: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农民增收势头持续增强。

数字背后:

我市出台《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扶持政策(暂行)》,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重点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种业发展、肉牛产业等方面给予扶持。

本报讯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2021年,我市出台《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扶持政策(暂行)》,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重点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种业发展、肉牛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扶持。3年来,市财政兑付奖补资金1.8亿元,同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0亿元,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良种良田良机良法”有机融合,带动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总产量站稳150万吨台阶。2024年,夏粮总产量104.45万吨,小麦单产连续七年全省第一,秋粮测产总产量达83.06万吨,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已成定势。“菜篮子”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供应充足。三季度末,全市肉蛋奶总产量13.96万吨,同比增长3.4%,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蔬菜总产量27.73万吨,同比增长0.7%;水产品总产量2.07万吨,同比增长4.5%。

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5家,形成凤凰山、百善、口子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小麦、生猪、家禽三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三季度末,全市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90.1亿元,同比增长12.6%。认定第五批“淮优”生产主体98家、产品197个,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总数达313个。全市省级现代产业园总数达到10个,累计建设省级基地17个,濉溪县百善镇(小麦)、相山区渠沟镇(蔬菜)、杜集区石台镇(小麦)先后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农民增收势头持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2944家、农民合作社1910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139个,全市实现耕地流转面积175.09万亩,流转率达70.3%,居全省前列,“‘一站式’托管服务”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2023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7元,较2021年增长14%。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5元,居皖北第2位。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