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能源局) 发布时间:2021-04-20 16:15 字号: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19.1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8.3%;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详见附件1)。

(一)以保促稳,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一是六保目标有效落实。突出就业优先,稳住基本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6%,控制在省定4.5%目标以内。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层运转,全年民生支出1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3%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1.4%。出台助企复工12”“就业惠企34” “降本减负12等政策措施,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6.85亿元,全市新登记企业7785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3868户,分别增长1.1%13.4%。强化粮食和能源供给,全市粮食总产量149.36万吨、增长0.14%,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779.9万吨,年度合同履约率达112%二是六稳基础持续巩固。金融有效服务实体,全年累计发放税融通贷款15.93亿元、新型政银担26.16亿元、周转贷款金额10.88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增量存贷比194.26%,居全省第2位。全年对外进出口总额69.8亿元人民币,增长24.2%;新增进出口备案登记企业88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1659万美元,增长10%。创新四个一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全年共组织1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为100.5%,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向好态势。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稳定市场预期,全年民间投资增长稳居全省前4位;1-12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长5.7%,居全省第5位。三是主要指标趋势向好。以应急体制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经济运行问题提示和整改,及时消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经济增长在全省率先复苏,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转正、下半年持续向好,1-9月份,增速居全省第5位;自2016年以来,连跨四个百亿台阶。1-12月份,全市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第1位)、民间投资(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2位)、房地产投资(第2位)、商品房销售面积(第3位)6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

(二)强基固本,实体经济活力增强。一是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陶铝新材料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期应用研发项目通过省专家评审会。12件高科技成果入驻省创新馆,陶铝新材料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得到国家部委关注和密集调研,成为安徽创新新名片。源创客众创空间获国家科技部备案。相山区联手淮师大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135万千瓦高低位布置高效二次再热煤电机组技术装备、煤矿物联网平台与单兵装备入选国家第一批能源领域26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耐爆炸瞬态冲击铝合金材料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总数达150家。二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出台推动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1+2”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定向滴灌,市本级兑现疫情防控、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等奖补资金3.2亿元,惠及工业项目290个。全年实施工业转型和技改项目167个,72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3.6%。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家,较去年同期增长63%。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累计达3家。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48家,其中,科创板挂牌15家、专精特新板挂牌10家。三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向好态势,全年产值增长30.7%,居全省第1位。三重一创建设持续突破,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2个基地获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省级战新基地数居全省第3位;两基地产值分别增长14%25%,税收分别增长22.4%12%。成功举办全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暨全省第十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全年累计开工新兴产业项目69个、建成投产42个。四基一高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2.5%,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四是服务业加快集聚。濉溪电子商务产业园、青龙山商贸物流园、中瑞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烈山七彩和村文化旅游集聚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示范区(集聚区),全市省级服务业示范区(集聚区)达11家。金融、房地产、批发业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为7.2:41.7:51.1,服务业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厚植支撑,增长动能加快集聚。一是投资有效拉动。全力抓项目、稳投资、补短板、增动能,1-12月份,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1亿元,超年度计划11.2个百分点。其中,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3.05亿元,超年度计划25.6个百分点。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取得新进展,平山电厂二期并网发电,标志着国际绿色电力标杆、国家火电示范工程正式投产运营。50万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制甲醇核心装置神宁炉吊装成功,实现重大建设节点新突破。口子年产1.8万吨大曲酒酿造制曲车间建成使用、年产2万吨大曲酒酿造车间主体正在施工,英科医疗高端医用防护品生产基地部分建成投产,两个百亿企业战略加速。力幕年产18万吨高精铝板带箔项目竣工试产,美信铝业年产7万吨铝箔项目稳步推进,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全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98个,获得资金12.2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项目56个,审定额度433.2亿元,已发行额度28.2亿元。二是消费加快复苏。出台系列促消费政策,真金白银提振消费信心。成功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四铺菊花文化节,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全国消费月”“国购汽车城消费黄金周等活动,促进消费市场快速回暖。发挥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龙头引领优势,持续挖潜消费市场潜力。街美食街开业运营,隋唐运河古镇获评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街区”“安徽省特色商业街示范区”“安徽省十佳夜游街区,城市夜经济加快发展。银企联合开展移动支付,鼓励无接触式消费。推动农产品触网上行,全年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82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31.2%三是改革持续突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改革率达100%。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流转土地78.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821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较2019年审批环节减少471个、承诺时限减少47.98%,工业项目报建审批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区域评估改革获全省推广。全程网办事项达50912项,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事项达1538项。开设一网通办专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88个事项异地通办。研发面向小微企业金融超脑,累计授信69116户、43.27亿元。纳税人满意度综合测评居全国第5位、全省第1位。深化价格改革降低用能成本,完成电力直接交易电量约32.87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约1.88亿元。四是开放不断拓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青龙山无水港正式投入运营,淮北宁波、淮北连云港海铁联运航线相继开通,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高频对接中国商飞、华润集团、均瑶集团等大型央企和知名企业,谋求战略合作,与上海交大、中国宝武集团签订陶铝新材料产业合作协议,陶铝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濉溪县与上海康桥、江苏海安,相山区与上海莘庄、浙江长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园。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签约31个项目、29个项目落地开工。抓住国家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用足用活政策,谋划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平山电厂二期能耗单列、英科医疗产业园年产520亿只高端医用手套节能审查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中北锂电产业基地、宁亿泰科技、海药集团年产50亿只医疗健康防护用品、金鹏门窗等一批大体量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合派电动车、泓泽呔哔克、完美生物等9个超5亿元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全年新签约招商项目234个,工业项目占66.2%143个在建招商项目110个竣工。

(四)补齐短板,三大攻坚基础夯实。一是重大风险有效防控。突出金融放贷领域问题整治,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81%,信贷资产质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非法集资案件保持全省较低水平。多渠道化解政府债务,争取再融资债券10.24亿元。有效挖潜房地产市场消费潜力,新建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为21.8个月、居于合理区间。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活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累计举办要素对接会88场次,帮助企业融资25.58亿元,办结企业反映问题911个,问题办理满意率居全省前列。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腾挪发展空间,累计处置僵尸企业”59家,盘活土地2777亩,建成标准化厂房60.9万平方米。二是脱贫成色更亮更足。全面完成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国家督查和省督查暗访反馈问题整改。市直549名干部包保贫困户675户,落实帮扶措施1.4万余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8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4个。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96万人次1849.9万元,补偿贫困人口综合医保10.6万人次8354万元,改造贫困户、边缘户危房231户,89个行政村31.6万人次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全面完成。改建农民工创业园11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2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在岗5326人。销售扶贫产品2.45亿元,同时积极发放消费扶贫智能专柜,持续拓宽困难群众增收渠道。全市剩余贫困人口3181016人全部脱贫。三是污染防治持续发力坚决落实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536件群众信访投诉件基本办结,淮北分类约谈促整改经验做法被国家媒体报道。成功举办全省扎实推进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4%4.1%;优良天数上升12.7%。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累计新建各类排水管网202.6公里,8条黑臭水体全部达到初见成效标准,沱河、河、浍河、濉河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均达类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矿山生态修复稳步推进,省定30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全面完工或通过验收,完成22个砖瓦窑厂环境治理和东湖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销号。积极开展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全年营造林8万余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濉溪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市高新区循环经济园区和煤化工基地大宗固废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1.8%

(五)强化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速。一是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城市发展空间和功能持续优化,东部新城市一中新校区主体封顶,市人民医院新院(市传染病医院)正在装修,花山公园开工建设,望湖路等骨干路网建成通车。南部次中心雁鸣大道完成部分路面沥青摊铺,综合管廊工程、搬迁安置小区等项目加快推进。高铁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完善,一纵两横骨干道路建成。凤凰新区人民西路、双堆集中心镇新城G3京台高速出入口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中央湖带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期建成,东湖环湖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乾隆湖景区正式开园,凤栖湖一期生态修复初见成效。市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市历史档案馆、城市展示馆建成使用。一带双城、拥湖发展城市格局加快凸显。二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宿蚌、淮阜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增开淮北与上海、南通、合肥、芜湖之间高铁6列班次,已列入2021年国家铁路集团运行计划,加快打通南北大动脉,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徐淮阜高速公路完成设计招标,G3京台高速淮北收费站东迁工程、G237二期、S235濉唐路等国省干线建成通车,省际周边路网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临涣船闸工程开工建设,浍河航道二期加快推进,满足千吨级船舶通航需求,通江达海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大道东段暨隧道建成通车,梅苑东路、桓谭东路、环山东路、机厂路等市区道路全面贯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更加顺畅。新增停车泊位5536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4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942组,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新建、改造5G基站800座,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三是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夏粮亩产491.8公斤,居全省第1位。实施百村示范工程,全市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7.4%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35个、占比11.1%。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完成户改厕29805户,竣工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小麦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6%95.8%18个镇政府驻地和6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四好农村路建成281公里,工程进度和质量居全省前列。相山健康食品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烈山榴园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烈山七彩和村农旅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濉溪三彩文旅小镇、百善运河文化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全市进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含试验)累计6个。

(六)共建共享,幸福指数稳步提升。一是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四同三同时疫情防控举措全省率先开展。调集全市最优质医疗资源,全力以赴救治患者,27例本地确诊病例和1例境外输入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无医护人员感染。派遣四批28名医疗骨干驰援武汉,圆满完成援助任务。突出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来(返)淮人员信息摸排和健康管理,强化网格管理、重点场所防控,建立六个底册,落实五定职责,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筑牢疫情防控防线。二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33项民生工程全面收官,累计拨付资金46.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计划。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续)保缴费人数分别达到38.3万、45.4万、25.77万、34.25万和43.03万、160.22万人,均完成年度参保任务。连续第16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1.8万人次、支出资金1.9亿元,保障农村特困供养人员5840人、支出资金6000万元。发放临时价格补贴2777万元,惠及困难人员56.18万人。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34套、基本建成6384套,开工率和基本建成率分别超省定目标13.75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公租房37696套、实现分配率100%,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所、中小学7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87%、超省定目标2个百分点,中小学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全面消除。5所省示范高中试点自主招生改革,3所中职学校17个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创新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4所,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2299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达31家。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在全省率先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全国率先在市域范围内实行城乡居民部分病种同病种定额支付改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28家镇卫生院、354家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标准。累计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434个,覆盖率达98%。建成社会足球场地49块,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四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治理持续创新,乡村治理一组一会、三治融合和根治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分别入选2019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蓝皮书丛书和2020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相山区入选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区。建成智慧平安小区示范点4个、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个。强化煤矿、危化品、建筑业等重点行业隐患整治,全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3%27.3%。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影响下,有效应对了各种挑战,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有效支撑不足。传统工业转型步伐不快,高端现代产业规模偏小,工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贡献度明显不足。二是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全市工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占比不高,带动力强的龙头性项目偏少。三是消费市场恢复速度较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转正,但回升较慢,严重依赖于人员聚集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行业遭受冲击较大,大型商贸综合体、市场门面等景气程度普遍低于往年。四是城乡公共服务有待提高。城乡配套设施对接、互联、融合等亟待完善,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城乡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五是资源要素问题依然严峻。环境容量、土地供给、能源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等要素,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与重点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境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给我市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要慎始如终抓好疫情防控,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和长三角座谈会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及淮海经济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皖北振兴的扶持政策延续,我市面临多重叠加机遇,尤其是近期国家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将为我市扩大开放,加快转型发展迎来重大新机遇。对此,我们既要树牢底线意识,妥善应对,积极应变,主动突围。同时,又要在危机挑战中看到新的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勇闯淮北高质量转型崛起新路,实现更高质量转型发展。

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八届十二次、十三次会议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新阶段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建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以下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2021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集聚创新资源。用足用好国家发改委《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4条,加快推进创新城市建设,支持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淮北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围绕四基一高一大产业,加强陶铝新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动陶铝研究院项目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新进展。依托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煤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8%。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80家、力争200家。二是做强产业平台。提标提速建设陶铝新材料及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2个省级战新基地,力争发展增速在省级战新基地中争先进位。加快市高新区、濉溪、相山、杜集、烈山等5个省级园区创新发展,支持与长三角城市合作共建园中园,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依托杜集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优势,建设长三角煤矿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支持濉溪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编制集中建设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规范推进41个土地成片开发集中区建设(详见附件2加大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产业承接和配套能力。推动园区标准地改革、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土地5500亩,推动园区腾笼换鸟三是招引优质项目。大力开展强链、补链、拓链、创链精准招商。聚焦重点区域,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合作,力争光明乳业乳制品深加工、华润金蟾现代中药产业园、华润啤酒退城进园搬迁等重大项目落地。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加强对长三角先发城市经济开发区研究,争取产业链条成建制落地。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200个,超5亿元项目25个,签约新开工项目160个,全年完成工业招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

(二)全力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步伐。一是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聚焦煤电、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升级、技术改造、数字转型、绿色制造、品质提升等产业工程,力争全年新增上云企业10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5家,推广应用机器人100台以上,争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个。加快推进个十百千培育工程,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二是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壮大。聚焦铝基、碳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6条重点产业链,探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着力提升四基一高一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加速陶铝新材料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化推广,推动新型煤化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四基一高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以上。三是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持续强化金融服务、现代快递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100家。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城区、开发园区和有条件的城镇集聚,推动集聚区布局优化和功能整合,加快提升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集聚功能,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四是推动数字经济赋能。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升级迭代的契机,积极发展新经济,加快实施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双创信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提升淮北大数据产业基地、方正智谷、源创客、淮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孵化功能,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形成一批大数据品牌,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亿元,增长8%

(三)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激活需求潜力,集聚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是突出项目建设。落实四督四保”“五项机制四个一调度机制,聚焦省、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碳鑫科技甲醇综合利用乙醇、英科医疗产业园年产520亿只高端医用手套、华孚色纺30万锭智能纺纱产业园、260万吨水泥绿色智能示范线项目、金蟾药业三期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50万吨焦炉气综合利用制甲醇、口子年产2万吨大曲酿造、生物科技孵化基地、汇科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全年实施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400个,完成投资550亿元以上。全力抓好地方专项债申报工作,有效发挥专项债资金乘数效应。二是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工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狠抓重大战略决策项目落实,力争全市投资项目库总额动态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其中,谋划储备投资超5000万元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实施新建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各100个以上。确保全年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8%5%。对标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重点支持方向,在两新一重、老旧小区改造、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强国、农业水利等领域,超前谋划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发挥杠杆效应,撬动有效投资。三是深挖消费潜力。持续优化城市商业流通体系和城市商圈布局,加快推进家家悦淮北综合产业园、南翔云集特色商业文化街区、华翊文创科教城、中农联·皖北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确保隋唐运河古镇大观园、新能源汽车会展中心等项目建成运营,积极打造一批功能性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改善消费环境,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促进社区家政、托幼、维修等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积极引导传统零售、批发、住宿、餐饮、酒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线上经济”“节会经济” “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开展汽车、住房等促销活动,积极引导外来旅游消费,促进多元消费,推动消费恢复增长。

(四)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政策措施,突破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做强核心业务,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深化药品耗材集中招采制度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收付费实施范围。二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深做实四送一服,聚力破解民营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打好政策组合拳,畅通资金兑付绿色通道,完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发挥产业扶持基金杠杆作用,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保障民营经济发展。三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加快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聚基地。协同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路网建设,组织开展《淮北市高铁西站片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控规》,加快打造皖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力争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引进长三角地区高端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合作,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积极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深度融合。四是着力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充分发挥青龙山铁路无水港作用,加强与宁波等港口合作对接,提升通江达海、联通世界水平。依托濉溪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加快国际贸易便利化和放管服改革,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培育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壮大走出去队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外贸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竞争新优势。

(五)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全力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全面推进淮宿蚌、淮阜高速铁路建设,确保徐淮阜高速公路、G3京台高速双堆集出入口工程、G344东灵线二期、S305孙疃至五沟段、孙疃码头工程尽快开工,力争S101淮徐快速通道、S235濉唐路三期、浍河航道整治工程(临涣至李口集段)等项目尽快实施,加速形成内外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加速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围绕构建一主一副、两轴一带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加快编制《淮北市建筑色彩风貌专项规划》《合徐高速连接线两侧用地概念性空间规划》等重点规划,开工建设宿州淮北萧县砀山天然气干线,统筹推进城市停车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供排水、综合管廊、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等一批重大工程,着力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编制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284个,总投资647.6亿元,力争2021年完成年度计划投资77.7亿元、增长14.9%三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培优做强淮优农产品公共品牌,确保生猪、蔬菜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稳定,力争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持续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五清一改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工程,全面消除空壳村”“薄弱村,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六)全力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发展,实现山水生态美城建设新提升。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国家、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补齐短板,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聚焦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化五控措施和大气污染防治四个专项行动,突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聚焦打好碧水保卫战,继续实施城镇雨污分流工程,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行动,加大淮水北调水源置换及地下水压采工作推进力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聚焦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提高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濉溪县凤栖湖湿地生态保护、相山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杜集区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二期、烈山区相湖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积极参与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美丽淮河(淮北)生态经济带。充分发挥淮北山水和文化资源优势,推进绿金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和南山旅游景区提标提级,加快相山风景区与黄里景区一体化建设,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和修复,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区域知名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支持烈山区创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煤化工基地大宗固废基地和烈山经济开发区大宗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公共机构节能完成省定目标。推进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供能有序发展,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

(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一是稳住就业基本盘。落实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创新,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突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二是扩大教育普惠面。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8所,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淮北师范大学创建双一流专业。加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二期、淮北师范大学相山附校、市第二中学南湖校区、市第一实验小学南湖校区、濉溪中学南校区、高岳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建设,确保淮北理工学院(筹)、淮北一中新校区、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学校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三是织密社会保障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用人单位签约参保,及时准确做好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确保社会化发放率100%。统筹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关爱和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的优抚安置。四是提升医疗满意度。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弱项,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市传染病医院)、杜集区人民医院建设,确保2021年底前投入使用。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卫生院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逐步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投入,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元保障需求。五是增强群众安全感。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深入落实防范重大风险方案体系,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常态化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坚决打击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坚决防范较大及以上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已经开始,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本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强化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努力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开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新征程。

 

 

附件:1. 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2021年计划表

2. 全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集中建设区清单


附件1

 

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1年计划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人代会目标(增长%

2020

(实际增长%

2021年指标预测

(增长%

1

生产总值(GDP

7左右

3.3

8以上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1

3

 

      建筑业总产值

 

15

17

 

      服务业增加值

 

3.3

9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7

3.5

7.5以上

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0

9.3

9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与经济增长同步

6.1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

外贸进出口总额

高于全省

平均水平

24.2

10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

1.3

9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4.9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

8.3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附件2

 

全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集中建设区清单

 

序号

 

所在县区

 

备注

1

濉溪县河西片区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濉溪经济开发区

 

2

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

 

3

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韩村镇

 

4

市南部次中心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百善镇、四铺镇、韩村镇

 

5

濉溪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濉溪经济开发区

 

6

濉溪县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濉溪县

百善镇

 

7

濉溪县柳孜文化园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百善镇

 

8

濉溪县韩村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韩村镇

 

9

濉溪县刘桥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刘桥镇

 

10

濉溪县刘桥镇产业园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刘桥镇

 

11

濉溪县南坪镇工业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南坪镇

 

12

濉溪县百善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百善镇

 

13

濉溪县双堆集镇新城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双堆集镇

 

14

濉溪开发区中德产业园集中建设区

濉溪县

濉溪经济开发区

 

15

相山区绿金湖集中建设区

相山区

绿金湖周边

 

16

相山区黄里集中建设区

相山区

曲阳街道

 

17

相山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区

相山区

曲阳街道、渠沟镇

 

18

相山区凤凰新城集中建设区

相山区

渠沟镇

 

19

相山区老城集中建设区

相山区

老城区

 

20

相山区渠沟镇集中建设区

相山区

渠沟镇

 

21

杜集区高岳、矿山集组团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高岳街道、矿山集街道

 

22

杜集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高岳街道、朔里镇

 

23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龙湖片区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矿山集街道龙湖工业园

 

24

杜集区高岳教育小镇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高岳街道东至符夹铁路、南至青年路、西至岱河、北至外环路

 

25

杜集区梧桐健康小镇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朔里镇高铁新区淮北北站以东区域

 

26

杜集区南山长寿小镇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矿山集街道南山村

 

27

杜集区石台十里香小镇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口子东山产业园区域

 

28

杜集区段园葡萄小镇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段园镇镇区

 

29

杜集区科创北城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高铁片区

 

30

杜集区科创中心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矿山集街道在建科创中心周边

 

31

杜集区梧桐路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矿山集街道梧桐路周边

 

32

杜集区龙山北路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高岳街道龙山北路两侧

 

33

杜集区朔里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朔里镇镇区

 

34

杜集区石台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石台镇镇区

 

35

杜集区淮海大道周边集中建设区

杜集区

段园镇淮海大道周边

 

36

市东部新城集中建设区

烈山区

烈山镇

 

37

烈山区教育小镇集中建设区

烈山区

烈山镇

 

38

烈山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区

烈山区

烈山镇、宋疃镇

 

39

烈山经济开发区新区集中建设区

烈山区

古饶镇

 

40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建设区

烈山区

古饶镇

 

41

烈山区古饶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烈山区

古饶镇

 


 

1.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中央首次提出六稳是在20187月,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2.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鉴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六保的工作框架。

3.助企复工12条:20202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政策意见》,共12条助企惠企措施。

4.就业惠企34条:20203月市人社局印发《淮北市人社部门真金白银惠企抗疫政策清单》,共34条惠企稳就业措施。

5.降本减负12条:20202月市发改委印发《关于运用价格政策降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生产成本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通知》,共12条降本减费措施。

6.四个一重大项目调度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淮北市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暨四个一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铁路和智慧城市项目、交通农业和水利项目、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工业和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工作专班,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个推进专班、一张进度图、一个问题清单的四个一调度机制。

7.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3个),这标志着安徽正式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重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主要建设若干个研究院、国家实验室,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2020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修改管理办法,首次面向全省征集入库项目。全省共有11个项目入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我市陶铝项目是除合肥省会城市项目之外,唯一拟入选的地市项目。

8.12件高科技成果入驻省创新馆:分别为陶铝材料、大运载火箭桁条、大飞机支撑梁、大飞机蒙皮、航空发动机转子叶片、活塞、飞轮壳、新能源汽车电池盒、城轨刹车盘、C919大飞机模型、3D打印展示件、3D打印全尺寸叶片等。

9.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1+2”政策体系: “1”即市委、市政府20209月出台的《关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共30条。“2”即市委市政府20209月出台的《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行动方案》和市政府出台的《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若干政策》(共20条)。

10.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1.三重一创: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12.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省级):2016年,淮北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获批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2017年,陶铝新材料获批为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2020年,我市将陶铝新材料与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整合,组建并获批省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13.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省级):2020年,淮北市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获批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其承载园区为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

14.三变改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5.三权分置: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16.同病种定额支付:是指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明确、诊疗技术成熟且质量可控、费用水平可考量、基层与上级医疗机构重叠度较高的病种,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从确诊、入院经检查治疗到患者出院,不分医疗机构级别,医保基金执行相同的定额支付标准。

17.全程网办:即企业、办事群众从申请到办结无需到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提交材料,全程通过网络、快递等形式受理办结。

18.一网通办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19.金融超脑:指基于AI、大数据、金融云及区块链等底层技术,提供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一整套完整的能力体系。

20.无水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21.四送一服: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2.僵尸企业: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23.初见成效: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4.宿蚌高速铁路:线路从淮北北站引出,向南经淮北、宿州、蚌埠三市,连接京沪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新建线路全长164.39公里,其中我市境内59.8公里,在我市设淮北西和双堆集站。

25.阜高速铁路:线路从我市淮宿蚌高铁双堆集站引出,经蒙城至阜阳,连接商合杭高铁,新建线路全长14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其中我市境内23.3公里。

26.三大革命: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专项整治。

27.四好农村路:指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8.四同三同时:2020年元月17日以来与涉武汉人员发生过同室、同车、同餐、同桌情况的四同人员,对四同人员采取同时向社区(村居)主动报告、同时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同时落实包保责任制等三同时措施。

29.一组一会一组是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一会是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把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老工人、老干部等乡贤能人动员起来,民主推选组建57人的村民理事会。

30.三治融合: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31.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拿出更大勇气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拿出更多举措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2.两个更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贯彻中央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推动全省综合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经济结构实现新的更大优化,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生态环境实现新的更大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新的更大进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的更大提升。

33.四基一高一大:铝基、碳基、硅基、生物基和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

34.标准地:指带着建设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一系列标准进行出让的建设用地,企业拿地后通过一窗受理即可开工,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

35.个十百千工程:重点扶持纳税过亿元的企业、投资超十亿元的项目、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

36.四督四保:即督查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督查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督查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督查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

37.五项机制:完善目标责任机制、台账管理机制、动态管控机制、运行调度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

38.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39.线上经济:是指商家依托互联网进行的各种商业活动,依托网络平台采用网上营销工具进行产品信息、公司信息的推广, 从而衍生的经济链条生态。

40.节会经济:节会经济是指节假日期间的经济消费模式

41.夜间经济: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

42.一主一副、两轴一带:一主:淮北主城;一副:南部次中心;两轴:南北向的徐淮宿城镇发展轴和东西向的皖豫城镇发展轴;一带:大运河文化发展带。

43.宿州淮北萧县砀山天然气干线:项目起点位于宿州市,自南向北,途经我市古饶镇、宋疃镇、烈山镇、石台镇、朔里镇,经萧县,终点位于砀山县与菏泽市单县交界处,线路全长约180公里,其中我市境内48公里1座分输站、3座阀室。

44.五清一改:指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45.空壳村、薄弱村:指集体经济薄弱、财政亏空的村子。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留下老弱病残和妇孺

46.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47.清四乱:指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