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能源局) 发布时间:2023-04-18 16:57 字号: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全力稳定经济运行。稳主体保就业扎实推进。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形成有效应对疫情的政策“组合拳”,帮助市场主体提信心、稳发展、增实效。发挥国资国企“压舱石”作用。财政金融和物价平稳运行。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加大对30种重要民生商品及药品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监测,全市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稳运行,市场商品供应充足,消费秩序持续稳定。安全发展基础持续夯实。粮食和能源保供持续加强,单产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市县小麦储备、成品粮油储备充足。疫情态势总体平稳可控,核酸检测、医疗救助和疫苗接种等关键疫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扎实推进创新城市建设,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居全省第1位。濉溪经济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制造强市扎实推进。动态开展百强企业、重点项目指导服务,全力推进重点企业稳产增产、新建企业和项目入规纳统,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淮北矿业位列“2022中国企业500强”第324位。实施“五群十链”强链补链工程,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产值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持续巩固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提速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濉溪县获批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

(三)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五群十链”延链补链强链,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建设。聚焦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一批重大能源产业项目相继签约落地。聚焦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先后开工。聚焦中央预算内、专项债等资金支持导向,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提振消费和出口。围绕汽车、房产、家电、餐饮、商超等消费热点领域,发放各类消费券。相继开展购好物、品相味、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夜经济促销活动,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着力激活夜经济,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力稳住住房消费市场,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倾力助企纾困保交房。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上调贷款额度,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加快拓展外贸进出口通道,新开通淮北-青岛港海铁联运班线。获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全力抓好“双招双引”。聚焦“五群十链”精准招商。探索“产业+基金+项目+人才”招引模式,设立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基金。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

(四)深入推动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创新举办“企业家沙龙”“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积极办理企业诉求。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区域评估做法在全省推广。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着力办好水、电、气等“九件实事”。开放合作步伐加快。纳入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淮宿蚌城际铁路拆迁工作全面启动,淮阜城际铁路前期手续已完成。徐淮结对合作帮扶协议正式签署。淮徐快速通道淮北段建成通车。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稳步推进开发区赋权工作。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我市各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政区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持续深化国资国企管理改革,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五)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出台《城市更新行动方案》,丰富城市内外连接通道。惠黎路西延工程、沱河东路延伸段等市政道路加快推进。淮北市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提前实现城区、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城乡融合不断拓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烈山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开展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开展流失耕地找回和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全域治理”。实施国土空间绿化行动。

(六)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建立并实施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推动区域医疗高地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楼开工建设。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淮北一中新校区建成投用。安全防线持续稳固。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阶段性实现了“一遏制、一防范、双下降”的目标。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与重点工作

(一)聚力做强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一是保主体保产业链稳定。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办好“九件实事”,释放政策红利,推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推动“五群十链”集群集聚,加强头部企业引进,动态培育“群主”“链主”企业,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态圈,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系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加快“羚羊”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零增地”技改。强化用能预算管理,重点保障工业增加值能耗优于全省控制水平的非“两高”项目用能需求。

二是顶格推动双招双引。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驻点驻外招商,探索在重点城市设立“反向飞地”,打通与沪苏浙深等地的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围绕“五群十链”主导产业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统筹兼顾“招大引强”与“抓大不放小”。深入实施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厚植“淮才必遇、淮才优遇”沃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三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主动融入“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创新分平台升级版,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深化与中科院、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做优做强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组建安徽省化工新材料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创新资源,落实“揭榜挂帅”等制度,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扎实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

四是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开发区主导产业优化调整,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快完善园区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布局。实施高质量转型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推动全市开发区在全省争先进位。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动态调整开发区赋权清单,加快推进区域评价及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改革试点。全面实行开发园区“标准地”制度,开展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纵深推进“亩均效益”改革,全面提升亩均税收、亩均营收、劳动生产率和容积率。推动园区绿色发展,积极争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聚力挖潜有效需求,加快畅通经济循环增添新动能

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定位,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努力做足优势补齐短板,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项目紧盯国家政策导向,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系统推进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社会民生等领域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推进一批高质量项目建设。

二是全面拓展消费需求。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持续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保持金融业发展良好态势,力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完成省定目标。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积极引导传统零售、批发、住宿、餐饮、酒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挖掘“节会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潜力,积极打造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及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示范点

三是畅通经济内外循环。推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强跨境电商企业招引培育。拓宽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出口通道,推进淮北和徐州陆港合作。全面提升青龙山“无水港”辐射功能。积极谋划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升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高水平举办铝产业发展论坛、化工新材料论坛,推动优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更好结合。

(三)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一是推深重点领域改革。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进程,稳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二是持续深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与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加强与徐州结对合作帮扶,加快徐淮阜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积极完善徐萧市域(郊)铁路、永城至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前期工作。强化产业协作联动。加快徐淮城市旅游同城化,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山水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徐淮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力度。创优一流营商环境,全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各种壁垒,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引导民营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四)聚力强化全域统筹,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高铁西站片区、东部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深入推进“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设,提升城市绿化和管养水平。高水平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抓好省级特色小镇培育。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推进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建设。实施防洪保安工程,开工建设王引河治理工程,加快包浍河治理工程进度。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补齐城市防洪排泄、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小田变大田”改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相山区、濉溪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

(五)聚力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山水生态美城建设新提升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国家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实施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完善绿色发展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获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鼓励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引导企业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加大定向政策支持。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出台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治理政策,加快采石宕口、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加快打造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自查,高标准完成整改任务。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提高“公转水”“公转铁”比例。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支持烈山区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杜集区创建河长制改革示范区。

(六)聚力保障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

一是切实办好民生实事。高标准推进暖民心行动。实施创业淮北行动计划,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强化保供稳价,积极开展“惠民菜篮子”活动,适时启动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救助标准和资金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

三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实施一批文物保护修复重点项目,妥善做好第二批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大运河遗址国家公园建设。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

四是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风险研判,及时妥善处置各领域风险挑战。强化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全力以赴做好电力和煤炭供应保障。强化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平安淮北”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