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2-23 16:52 字号: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助企纾困落地见效。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修订出台《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兑现各类奖补资金。上线运行“免申即享”平台。加大制造业企业用水用气成本补贴和办电成本节约力度。挂牌运营市企业服务中心,加大市场主体扶持培育。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59.17亿元,较年初增加66.77亿元,增长72.3%。制造业动能加快集聚。深入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和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为6年来最高;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58.9%,连续10个月居全省首位;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居全省第5位。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大力培育限上服务业主体,南翔云集文化特色商业街集聚区入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淮北汽贸后市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入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隋唐运河古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濉溪古城入选4A级旅游景区。科技赋能不断增强。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深化与中科大、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加快筹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6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47家,增长63.8%。

(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项目支撑不断强化。深入落实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集中开工动员、“红黄绿”三灯预警等工作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工业投资比重达37.7%,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9.5%,居全省第1位。政策资金争取增效,全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5.5亿元,较上年增加3.1亿元,综合评价考核居全省第3位。消费市场回暖向好。举办全城购物嘉年华、“五一”“十一”车展、“6.18”电商节、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销会、2023年电商直播技能大赛、金秋万人游淮北等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发放汽车、家电、文旅等各类消费券8718万元,拉动消费约26亿元。招商引资有力推进。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优化招商打法战法,组建12个产业招商团和6个驻外招商分中心,聘请12位企业家为招商顾问,不断提升招商质效。全年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2个,中清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深做实。“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不动产“难办证”问题有力破解。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复制国家、省改革试点经验。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居第11位。社会事业改革取得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入选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获批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临涣镇“一杯茶调解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开发园区改革赋能。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开展提级调度,对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逐月晾晒、季度赛马、年度考评,“一区一策”推动开发区发展提速。全面深化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优化管委会机构职能。临涣化工园区是全省首个获得化工园区扩区筹建批复的园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难题有力破解。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全力培育外贸主体,淮北—宁波港、连云港、南京港、上海港、青岛港5条海铁联运班线相继开通,淮北—徐州—欧洲(中欧班列)及淮北—徐州—中亚(中亚班列)班列正式运行。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增长8.5%。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加快东部新城片区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顺利搬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实训中心建成,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二期、市委党校二期竣工交付,华翊文创园建成运营。统筹推进高铁西站片区规划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云集路等基础路网项目集中开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加快制定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79.8%。第四届安徽省市农科院(所)协同发展年会在淮举行,省农科院淮北分院揭牌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徐淮结对合作不断深入,S101徐淮快速通道淮北段全线建成通车,徐淮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加快建设。制定《段园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五)绿色转型成效显现。转型发展力度加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杜集区全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再获国家三年政策支持,濉溪县成功争创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试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出台《淮北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创新森林碳汇,发行全省首张林业碳票。全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治理案例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创新案例集。濉溪县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绿色能源加速布局。风电光伏项目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淮北皖能储能电站投运,韩村8.5万千瓦光伏发电、南坪8万千瓦风电、双堆5万千瓦风电等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六)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87.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4.3%。10项暖民心行动深入实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稳运行,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CPI涨幅控制在目标之内。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积极争取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等14个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1.24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获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成效显著激励城市。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圆满完成省市县三级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市县小麦储备、成品粮油储备充足,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优化基层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与重点工作

(一)坚持壮大实体经济,以更高质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升市场主体活力。认真贯彻《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创优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提升为企服务效率水平。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优工程,发挥市企业服务中心平台作用,持续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化解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全面落实《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减税降费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是加快制造业提质扩量。深入实施工业经济振兴工程,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四大产业,编制产业项目规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动态建立年度新增规上企业培育库,制定新一轮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举措,打造更多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三是推动服务业锻长补短。大力支持和培育服务业企业,不断提升服务业主体总量。加快推进淮北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京东智慧物流园、申通智慧物流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搭建二手车智慧交易平台。培育壮大南翔云集、濉溪古城等文化特色商业街规模。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联合攻关。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强化农机补短板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落实“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加快编制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集育繁推、屠宰、精深加工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

(二)坚持扩大有效需求,以更强力度促进经济高效循环

一是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工程,严格落实市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机制和“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机制,完善重点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实行“红黄绿”三灯预警机制,推动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深入实施。

二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实施消费扩容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升级改造,构建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发挥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南翔云集等商圈集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商贸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开展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大宗消费。

三是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深入实施“双招双引”首位工程,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先进发达地区,聚焦主导产业深入推进“链式”招商,分链绘制精准招商地图,按图索骥引进一批引领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加强与头部基金公司合作,全面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

四是提升外资外贸水平。深入实施开放型经济提升工程,积极引导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组织重点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服贸会等国际性知名展会。加强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大空间释放动能转换潜力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深入推进金融改革,为碳密集行业有机更新、节能改造等转型融资开辟新通道。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升农村“三变”改革质量。科学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二是推动开发区争先进位。全面落实开发区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业攻坚行动,“一区一策”落实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力争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争先进位。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和“亩均论英雄”改革纵深发展。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强化平台公司建设。

三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工程,深化与上海交大、中科大、中科院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重点推进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争创国家级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建设,推动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与企业共建学科实验室。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

(四)坚持推动全域协同,以更优标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一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实施城乡品质提升工程,统筹推进东部新城、绿金湖西岸片区、高铁西站片区等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和住宅物业管理整治提升行动,积极推进电厂片区、老啤酒厂片区、火车站门户片区等更新改造。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道路易淹易涝点治理,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不断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彰显山水风韵、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争创“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市。

三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加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淮海经济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等区域经济交流活动。推进县区、园区与沪苏浙城区深化战略合作,加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徐淮结对合作帮扶,在产业项目、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高水平建设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和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五)坚持生态优先导向,以更好成效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减污降碳增效工程,加快推动我市碳达峰重点任务落实和重大工程建设,推进煤矿、非煤矿山、重点耗能企业及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绿色化改造,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固废综合利用集聚度。

二是加强生态修复治理。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出台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意见。抓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耕地复垦项目实施,大力推进杜集区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建设,加快实施濉溪县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三是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全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整改质量提升年行动。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抓紧抓实农用地重金属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固废处置设施,加大危险废弃物全过程管理。

(六)坚持保障改善民生,以更实举措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一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深入实施便民利民惠民工程,持续做好50项民生实事,加大公共服务等领域民生资金投入力度。围绕社会服务设施等国家支持专项,谋划一批民生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动便民停车行动。

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均衡和提升,推动绿金学校、一小二中南湖校区、实验学校扩建项目秋季办学使用。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重点物资储备,确保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分析,确保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平稳运行。

三是构建安全稳定环境。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安全稳定。优化落实煤炭、电力、天然气保供方案,保障能源顺利迎峰度夏、度冬。深入开展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攻坚专项行动,推动金融领域风险隐患有效化解。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专项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