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淮北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含扩大消费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能源局) 发布时间:2022-04-26 17:57 字号:

淮发改贸服2022118

 

淮北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淮北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含扩大消费规划)》

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淮北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含扩大消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425        


淮北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含扩大消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的关键时期,为更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需要,根据国家、省相关要求和《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要素保障,推动环境优化,全市服务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服务业规模比重大幅增加。十三五以来,全市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势头,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1%,较2015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14家,限额以上企业286家,分别较2015年增加21家和32家。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由2015年的34.9%提高到2020年的38.6%

——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全市消费持续较快增长, 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0.8亿元,年均增长9.3%,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年均分别增长8.9%10.8%,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改善,2020年人均消费支出17497元,比2015年提高5293元。2020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1%30.8%,比2015年下降1.86个百分点。新兴消费加速涌现,云享商超、云享美食、云享酒店为代表的云享·生活消费模式加快构建。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快递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传化公路港等项目建成运营,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全市快递业务量超过2700万件,年均增长40%。金融创新全面展开,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直接融资995.3亿元,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9%。科技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五年产学研累计签约合作项目273个,累计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3.2亿元,是十二五6.2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42项产品获评省级信息消费创新产品,9家体验中心获评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55家,年服务用工单位超过1万家次。

——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商贸活力持续提升。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相继开业运营。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与益农信息社、农村快递公共服务点实现共建共享。濉溪县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构与居家养老相协调的城乡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市县(区)两级养老智慧平台不断完善,助餐、助浴、助医等多样化养老服务迭代升级,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1.67万张。相山区、烈山区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段园镇、烈山镇榴园村分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新建商品住房供求基本平衡,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8家,濉溪县电商产业园、烈山区四季榴园等4家集聚区入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凤凰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成功举办九届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石榴小镇、芳香小镇、健康食品小镇、七彩和村农旅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快速涌现,十三五期间年均游客接待超250万人次。大数据产业基地、淮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信息产业园等一批前瞻性科技服务平台载体加快建设。

——服务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两连冠、跻身第二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烈山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濉溪县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考,濉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选政务服务评价国家标准试点的县级单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持续改善,要素支持不断增强。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展望十四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持续调整,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速重构。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消费拉动、服务引领的新特征,我市服务业发展和消费升级迎来多方面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面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指引下,国内市场需求加速释放,随着淮北宿州蚌埠、淮北阜阳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通道将加速打通,为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消费开拓了广阔空间。

二是面临重大区域战略叠加释放的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有利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市服务业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发达地区的消费溢出,理念、模式、产品、技术等引入,为消费提供了增长动力。

三是面临皖北发展动能转换的机遇。国家和省高度重视皖北高质量发展,国家对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我省加快推动新阶段皖北四化同步、全面振兴,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一极四区,系列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平台逐步落地,有利于我市更好以城促产、数字赋能、消费引领,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

四是面临消费升级和低碳转型的机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有利于我市进一步优化消费供给、推动模式创新、促进供需协调。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碳达峰碳中和约束进一步强化,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型步伐,加快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

与此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和促消费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标杆型企业少,竞争力不强。我市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具有产业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较少,服务业产业链较短,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传统服务业占比高,结构不优。从内部构成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不够高,以科技信息、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检测检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尚未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三是居民收入偏低,消费能力不足。我市消费市场以本地居民为主,受收入水平、人口老龄化等影响,消费水平总体偏低,2020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合肥的72.4%,消费率不高。四是资源要素存在制约,支撑不力。适应服务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招引困难,物流、专业市场等领域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适应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待提高,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亟待培育。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一地两区一城建设目标,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开展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靓特色,积极构建“5+6+N”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3+N”空间布局,重点实施六大任务和六大工程,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为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淮北、实力淮北、美丽淮北、幸福淮北、效能淮北提供更大支撑。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以数字经济为引领,营造培育发展四新经济良好环境,升级传统业态、培育新兴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激发消费活力。

聚焦特色,集聚发展。注重在长三角、全省层面构筑服务业发展特色,依托正在形成的一主一副、两轴一带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引导各县区、各平台结合区位、基础、资源,培育产业特色、领域特色,形成错位联动、集聚集约的布局格局。

 跨界联动,融合发展。立足市域及周边地区特色制造业、农业等产业的服务需求,力促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内部跨界融合。依托开发区(园区)及产业集群,加快两业融合深度发展。发挥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推动三次产业共生共荣,加快形成产业融合联动的发展格局。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优化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度挖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红利,主动服务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和消费大市场,在开放竞争中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消费品质,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发展贡献不断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投资、就业的贡献稳步提高,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稳步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

行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一致。

集聚水平持续提高。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优化,集聚区的规模经济效应越发凸显,成为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集聚地。到2025年,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5家。

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努力争创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培育若干消费型领先企业,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亿元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


专栏1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增速(%)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571.7

>900

10

服务业投资增速(%

15.2

11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38.6

达到全省平均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1.2

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一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60.8

700

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31.1

≤全省平均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30.8

≤全省平均

 

服务业企业单位数(家)

21672

31700

 

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家)

[5]

新增省级两业融合示范企业(园区)(家)

[3]

注:[ ]内数据为5年累计数。

 

三、发展重点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鼓励服务业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形成优质高效、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5+6+N”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完善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顺应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转变,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养老育幼、房地产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贴近居民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消费性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便利性、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1.商贸流通

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升级改造,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以上。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管理。明确发展定位,优化商圈布局,完善网点布置,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业由带状分布向现代化商圈转变。充分发挥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国购广场等地标性商圈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合理布局,着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时尚产品,时尚品牌,促进国内外品牌旗舰店、专卖店聚集,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购物中心,加快绿金湖西岸、凤凰新区现代商务中心建设。加快南翔云集文化特色街、运河古镇大观园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持续完善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便民市场布局建设,推动住宿餐饮、便利店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适应消费新需求,鼓励 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新体验,鼓励发展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等,引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创新商贸服务业态模式。顺应消费新特点新趋势,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循环消费等新模式。鼓励发展品牌直销、时尚秀展、都市娱乐、品牌餐厅、主题乐园等新业态,支持以社交化、情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购物中心发展。支持商贸企业与电商平台、社区物业、农村合作社等合作营销,发展直播营销、社群营销。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积极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提升改造夜间消费载体,打造集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商业等为一体的深夜营业专区、深夜食堂”“夜间商圈等特色消费市场,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

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转型升级,建设集产品交易、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物流仓储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业务,从现场现货交易向物流配送转变,并承担部分加工整理,储存业务,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能力。

2.文化旅游

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深度挖掘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运河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拓展从景点旅游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构建“一区两线四链”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兑现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支持相山区、烈山区创建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打响生态美城 传奇淮北的旅游品牌,打造淮海经济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着力规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文旅产品。依托六大城市中心湖泊资源,打造一湖一特色中央湖带。运用废弃火车运煤线路轨道,规划沉浸式游览线路,打造旅游观光火车游憩链。保护和利用淮北文化遗产、工业遗产,进行线路串联,组建淮北文化博物馆群。积极发展运河旅游,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柳孜运河遗址),打造运河文化国际品牌。加快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色历史事迹,做优做响淮海战役红色文化品牌,打造长三角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农家生活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景点。

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5G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理念创新业态、丰富功能,建成一批融合“+生态、+康养、+文化、+体育、+科普、+乡村等新业态精品项目突出资源性城市特色,发展矿山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街区观光旅游。支持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特色旅游消费,积极发展水利旅游、康养旅游、运动休闲、研学旅行、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体育休闲

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加大体育休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区15分钟健身圈。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体育场馆、院校运动场地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改造提升体育场馆服务设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软硬件集成等技术对体育场馆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探索建立自主灵活、适应市场的专业化运营模式,提升运营管理能力。鼓励体育场馆多元化发展,从原本单一的体育业态向培训、会展、文化演出等多元化业态发展,适应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消费新趋势。

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广场舞、健身气功、传统武术、骑行、徒步、元旦长跑等群众体育休闲项目。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筹办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马拉松、越野跑、军民联欢系列友谊赛等赛事活动。支持开展濉溪县农民篮球赛、相山区广场舞、杜集区千人腰鼓、烈山区环华家湖自行车赛等一县(区)一品的品牌赛事。创新开发运河主题、红色主题、工业主题、六湖主题、民间体育等系列主题体育赛事活动。

加强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消费观念,打造高品质体育消费产品,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体育项目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经纪等,鼓励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和体育培训等。创造社会力量参与、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优化以竞技体育经营、体育咨询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休闲等为主体,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的市场结构。结合我市资源优势,鼓励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体育相关产业链,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4.养老育幼

准确把握我市人口发展趋势,立足发展阶段和基本市情,扩大养老育幼服务供给,打造高质量的养老育幼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0-3岁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养老机构床位突破10000张。

多样化发展养老产业。加快建设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智慧养老为辅助、事业产业协同发展、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健康养老、康体养生等服务设施,整合盘活利用存量闲置资源,探索试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全面推行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需求评估制度,深化智慧养老,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精准化。加快老年人适用产品、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养老服务与养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餐饮、家政、教育、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养老产业集群。

完善育幼服务供给体系。加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提升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集中托育、育儿指导、养护培训等育幼服务发展,建设一批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照护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育幼服务政策保障,从要素支撑、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权益维护等诸多方面,为育幼服务工作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提升养老育幼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养老育幼服务标准,做好规范指引,推动标准实施,实现服务中择。逐步完善养老育幼机构等级评定制度,明确评定责任主体,完善分级评定标准,有序开展等级评定,强化评定结果运用。探索实施养老育幼机构分类管理,建立机构全覆盖、内容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的监管格局。建立养老育幼服务+信用机制,建立覆盖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信用管理体系。整合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养老育幼服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制定相关培训课程,持续开展养老育幼人才培训。成立养老育幼服务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5.房地产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需结构,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以解决城镇新居民住房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建立由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制定完善长租房政策,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企业租赁分散式住房,集中改造后开展租赁经营,支持房地产企业调整资产配置持有住房用于租赁经营。

改善小区居住品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建立小区更新建管交接制度,逐步整治和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提升小区居住条件。结合小区改造,鼓励家装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支持金融机构推出多样化的家装消费信贷产品。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深化智慧安防小区试点示范,利用移动应用服务等新技术,建立完善小区智能化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利用互联网+物业等信息技术平台,升级物业服务功能,提高物业服务人员能力素养,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加快物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完善市、区、街道物业管理三级联管机制,健全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一体化建设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

加大房地产监管力度。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强化社会监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完善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规范、净化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房管系统,建立统一的房屋数据库、住宅小区基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房屋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与房产管理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住房管理效率。加强对房地产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管理,创建房屋管理信用信息数据库,构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健全房地产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健全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


专栏2: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商贸服务。中瑞农产品批发市场、濉溪县河西新区商贸综合体、濉溪县闸河路商业综合体、濉溪县二关路商业综合体、相山区华孚地块商业综合体、相山区南翔云集特色商业文化街区、相山区隋唐运河古镇南市金街、相山区街(二期)、杜集区龙溪屯街商业项目、皖北智慧冷链加工交易中心、南湖景区商业街、友谊巷商业街改造、希尔顿酒店、铁城集团机动车辆交易市场升级改造、东部新城商业综合体等项目。

文化旅游。铁佛镇古城汉墓旅游、临涣古镇保护与展示及基础设施提升、濉溪县老城石板街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濉溪古城旅游休闲街区、淮北市文化艺术中心、相山区健康食品小镇、相山区大唐电厂文旅基地、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博览园、相山区隋唐运河古镇大观园、黄里景区建设工程、相山区芳香小镇、杜集区古梧国文化旅游、红星美凯龙水世界、烈山区石榴小镇、烈山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领域改造提升、龙脊山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烈山区七彩和村农旅小镇、烈山瓷尚文旅项目、十里长山影视文旅基地等项目。

体育休闲。市游泳馆、市全民健身中心、濉溪县南坪镇体育中心、相山区黄里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健身步道一期、相山区新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萧濉新河体育公园、淮北沃盛体育用品生产基地、淮北市花山公园游泳健身馆等项目。

养老育幼。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淮海健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淮北银华康养综合服务中心、濉溪县乡村医养结合、烈山镇蒋疃康养服务中心等项目。

房地产。淮北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用五年时间累计计划改造老旧小区项目289个,改造楼栋3382栋,楼栋单元数8637个,到十四五期末,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应改尽改,有条件的县区力争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二)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导向,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电子商务

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政策,鼓励传统产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亿元以上。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支持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打造集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全过程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传统百货、超市、便利店等商贸批发、零售企业,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电子商务技术,实现采购、库存、销售、配送的电子商务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电商网点巩固提升,壮大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加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带动特色农产品和老字号、名优产品上线,推动农产品上行。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提升农村电商带动能力。持续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创新,强化物流、信息、技术等支撑服务,鼓励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打造集商务办公、产品展示、仓储物流、人才培养、创业融资和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支持相山区凤凰山电商快递物流园、杜集智汇电商产业园、濉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淮海壹号)等电商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引导快递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园区,推广电商产业园+快递产业园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区域辐射能力。以示范创建为引领,积极培育电商示范镇和示范村。

培育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强化政策引导作用,研究出台跨境电商扶持政策,设立跨境电商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补助、培训、融资及平台建设。支持我市外贸企业积极建设海外仓,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建立众创中心”“本地化服务中心等跨境电子商务孵化平台,突出产业特色。实施跨境电商主体孵化培育工程,依托青龙山无水港积极对接淮北-宁波、淮北-连云港航线,持续推进海铁联运,培育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强本土企业、引进平台企业、培育转型企业,打造综合服务企业,提升全市跨境电商的整体发展能力。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交易,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网购保税进口扩大规模。

2.现代物流

大力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引导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降低工业企业物流成本,到2025年,新增A级以上物流企业2家,建成运营物流园区3家,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优化物流设施网络。系统性规划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形成城市铁路共配网和内河物流产业带北网南带主体布局,加快建设青龙山国际陆港和淮北智慧物流园东西双核心,推进段园镇冷链物流中心等十个物流中心投产运营,搭建城乡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全面构建北网南带连通、东西双核驱动、十佳中心引领、多点配送支撑的总体物流空间布局。深化淮北智慧物流园、青龙山物流园、家家悦综合产业园等物流产业园标准化建设,提升淮北物流竞争力和辐射力。力争建成皖北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和公路枢纽型节点城市。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产品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推动现代物流业集约化、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聚焦农产品、汽车、电商、快递等重点物流领域,加快推广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自动分拣等先进组织方式,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物流服务。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煤炭、水泥、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提高多式联运效率。推动物流业嵌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从传统运输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转型。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和轻量化。创新物流业态模式,培育发展供应链金融、第四方物流、网络货运平台等。

引培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招商引资及联合培育本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高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运输公司、货代公司,鼓励其进入我市物流业市场整合资源。支持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分部,建设区城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二级分支机构等。鼓励我市现有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物流业大集团大企业并购、联合与战略重组,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立联盟,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共同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 

3.现代金融

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促进产融有效对接、精准匹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淮北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运营中心,支持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典当等类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增资扩股。深化与省信用担保集团合作,联合有关单位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展银担合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加。

强化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型金融,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圈。全面增强创投融资功能,发展重点面向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招商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的信贷支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消费信贷产品,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继续推动税融通、续贷过桥、无还本续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切实畅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有序发展资本市场。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政策机遇,推动企业开展上市(挂牌)融资。完善我市上市(挂牌)资源后备库建设,加大梯次推进工作力度。鼓励已上市(挂牌)企业开展再融资、并购重组,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鼓励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创新债券融资方式,稳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工具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扩大股权投资规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市产业扶持基金为母基金,持续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私募股权基金。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持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金融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区协同监管,责任明确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薄弱环节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借助大数据等完善监测体系建设。强化重点行业监管,加大排查整治力度,推动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等公司规范运行。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切实增强公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4.软件和信息服务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化升级,逐步迈向高端化、规模化“十四五”期间,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20%

加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部署建设。加强全市通信管线、通信基站、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城市视频监控、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改造与5G信息网络、传感技术融合建设。统筹传感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控制设备和摄像头等图像采集终端和感知终端在交通、给排水、能源、通信、环保、防灾与安全生产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应用,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

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态。培育发展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等业态,鼓励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应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产品。广泛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开发各类惠民应用,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扩大智能化产品供给,促进5G终端消费快速增长,持续推进信息消费产品创新研发,促进中高端前沿信息产品消费。“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居民卡、智慧小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商务、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等新兴服务。

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骨干网络,推进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知识和数据共享。鼓励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和客户资源,推动企业间生产制造、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围绕重点工业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工业APP”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淮企上云。加快5G商用进程,构筑万物互联、跨界融合新基础。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

5.科技服务

以有效服务科技创新为总目标,创新新型服务业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2025年,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以上,“十四五”期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构建科技服务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服务,构建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支持企业发展科技服务外包。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打造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的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市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科技成果展示交流、项目推介、成果对接和专利交易,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移。对接安徽科技大市场和联合科创淮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转化服务功能。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增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投用科创中心,整合源创客、淮北师范大学科技园等现有平台资源,打造双创平台新高地。

营造科技创新生态。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加大对科技服务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的支持,加强科技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落实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强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人才引进,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业支持力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6.商务服务

以高端专业服务、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人力资源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商务发展格局,打造全省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丰富完善商务服务内容,推动服务方式创新,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市场营销、广告服务、勘查设计、工程咨询、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围绕五群十链发展需求,创新高端专业服务业态,建设智慧化专业服务平台,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五群十链高质量发展。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提供专业服务,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支持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淮北师范大学、职教园区、淮北理工学院,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高端专业服务智库、商协会建设。

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坚持总部经济带动战略,以功能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为重点,培育发展总部经济。依托现有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盘活存量楼宇,提升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物流贸易、文化交往、交通服务等功能,引导总部经济集聚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企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营销中心、投资中心等职能型总部,支持综合实力强、品牌影响显著的本土总部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凤凰新区区域总部经济中心建设,鼓励有实力的龙头型总部企业建设区中区”“园中园。促进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展览、交易、会议、节庆等融合互动,探索会展+优势产业”“会展+文化旅游等模式,推进会展业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整合会展全产业链资源,不断创新会展形式、理念、组织方式等,培育优秀会展企业。进一步引进全国优质展会,培育壮大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等本地展会,提升会展品牌影响力,推动展会提质升级。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商务会展模式,推动办会模式向线上线下同步互动、融合方向转变。

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规范发展人力资源事务代理、人才测评和技能鉴定、人力资源培训、劳务派遣等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网络招聘常态化,拓宽云招聘渠道,支持共享用工”“弹性用工”“跨界用工等新型用工和灵活就业模式,打造全天候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淮北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培育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全市人力资源大市场体系。成立淮北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专栏3: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电子商务。相山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濉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淮海壹号)二期、烈山区电商物流园等项目。 

现代物流。韩村镇冷链物流中心、孙疃物流港、淮海中瑞农产品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中德产业园智能快递物流中心、濉溪县粮食物流应急保障中心、京东物流产业中心、淮北港韩村港区综合码头、淮北智慧物流园、淮海物流园、家家悦淮北综合产业园、相山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青龙山国际陆港、申通智慧物流科技园等项目。

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山经济开发区双创信息产业园、烈山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孵化基地等项目。依托市大数据基地、源创客创业园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科技服务。淮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产业园、淮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濉芜产业园双创孵化园、新型金属铝材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源创客科技孵化基地、杜集区科创园(一期)、杜集经济开发区创新产业园二期、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能源孵化加速器、市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科创加速器等项目。

商务服务。凤凰新区中央商务区项目、凤凰新区区域总部经济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淮北大昌商业综合体及配套服务设施、淮北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相山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华东师范大学淮北研学基地建设等项目。

 

(三)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把握数字贸易发展机遇和数字淮北建设机遇,推进数据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围绕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新需求,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促进线上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率先突破、健康发展。

线上经济。借助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在商贸流通、科技服务、金融、办公、展览、医疗健康、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领域,着力推进业态模式创新,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远程办公、在线金融、在线文娱、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云教育、云医疗等新业态。重点推动线上+线下”“到店+到家,支持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网上商场等线上消费新模式。统筹兼顾线上经济集聚特性和系统生态特点,打造集研发设计、场景应用、孵化培育、物流仓储等为一体的无界域线上经济集聚区。

创意经济。进一步挖掘有代表性的IP文化资源,注重时尚元素的植入与互动,加快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的网络影视、网络文学、数字游戏、数字音乐和知识付费等新文创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手工艺品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等产业,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整合创意设计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搭建集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一体的创意经济服务平台,强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体验经济。通过数字化赋能实体商业,积极发展新零售。举办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系列活动,打造社交化、情景化和智能化新商圈。推动旅游、娱乐、医疗、教育等领域创新体验模式,发展新型体验服务,引导体验式消费。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进智能新产品研发,加大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等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拓宽体验领域。以产需互动为导向,重点在服装、家电、家具、厨卫、建材、农产品等行业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消费。

平台经济。充分发挥平台经济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的作用,积极培育引进煤炭、纺织、食品、建材、旅游等领域平台企业,激励平台经营者将更多资源用于技术革新、质量改进、服务提升和模式创新,推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全网覆盖、品类丰富、功能完备的网上销售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品牌培育。支持开发区、龙头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云平台,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等资源,发展企业间业务协作、外协外包、众包生产等产能分享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原则,统筹协调反垄断执法与行业监管,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四、空间布局

结合淮北市经济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形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业梯次发展结构,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重点打造双核提升、三带联动、多点支撑集聚高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

1.双核提升  

以北部主中心和南部副中心为淮北市服务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致力于打造成为淮北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共同推动形成淮北市服务业集聚高地,逐步构建高端服务集聚中心,支撑淮北转型发展。

北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主中心。以淮北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提升核心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要素吸引能力,形成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南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副中心。以百善临涣韩村城镇组团和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为载体,以完善南部副中心服务功能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涉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5年,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服务业提升发展的示范区。

2.三带联动

以西部服务业联动发展轴、东部服务业特色发展轴、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为淮北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地带,重点依托区域交通干线、重要服务业集聚区,串联起全域服务业节点,突出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形成全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西部服务业联动发展轴。依托徐淮阜产业发展带,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串联段园机械制造、杜集高端装备制造、相山绿色食品、濉溪铝基新材料、百善绿色食品和新型煤化工等主导产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代理、节能环保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园区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型,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服务业与北部主中心和南部副中心之间联动发展。到2025年,打造成为皖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先行区。

东部服务业特色发展轴。依托徐淮宿产业发展轴和徐淮合芜宣城镇发展轴,串联高端装备制造、碳基新材料及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创服务、健康养老、现代商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涉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高铁新区、东部新城及双堆集新城建设,打造成为淮北市服务业高端特色发展引领区。

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依托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东接西进,协力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挖掘研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柳孜运河遗址核心展示园、濉溪县百善特色旅游微型产业集聚区等,打造运河两岸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建设运河文化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

3.多点支撑

以淮北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打造形成多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融的服务业集聚平台,推进微型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物流中心、旅游景区等服务业平台多元化发展,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淮北样板、提供淮北经验。

打造培育一批微型产业集聚区。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产业特色,强化项目支撑,扩大宣传推广,持续推进石榴小镇、芳香小镇、健康食品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围绕产、城、人、景、史融合,发挥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微型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成为淮北创新创业新高地、转型崛起新引擎。

提升创建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以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为导向,完善提升濉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烈山区七彩和村文化旅游集聚区、杭淮惠龙物流园、汽贸后市场集聚区、源创客孵化产业园等现有集聚区四至范围、主导业态和服务功能,引导同区域、同业态集聚区之间联动发展。鼓励服务业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整合建设一批物流园区中心。重点推进青龙山国际陆港和淮北智慧物流园建设,提升完善淮海中瑞农产品物流中心、凤凰山快递物流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段园镇冷链物流中心、杜集(高铁新区)物流中心、传化物流中心、濉芜产业园物流中心、百善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临涣公铁水物流中心、韩村公水联运物流中心、孙疃公水联运物流中心、南坪公水联运物流中心,完善淮北市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区域物流一体化组织衔接,提高集约化物流服务能力。

完善提升一批文化旅游景区。以中心湖区、柳孜运河片区、临涣古城、双堆集等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为重点区域,依托工业遗址、生态景观、运河文化、汉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和文化IP,培育拓展工业遗产时尚体验游、工业科创研学游、亲子休闲游、民俗体验游、乡村生态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打造具有淮北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品牌。

(二)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深入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北市行动方案,以建设高能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6+2+N”试验区为抓手,以濉溪经济开发区、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山经济开发区、杜集经济开发区、烈山经济开发区等产业承接平台升级为重点,积极承接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转移,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提升园区承载力。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合作,加强与商丘(永城)、郑州等地对接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应用成果在中部地区推广应用,加快中原经济区融合发展。依托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强化淮北、徐州两地经济合作和联系,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一小时都市圈,推动区域内产业高效协同、有序竞争、共赢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科技、金融等领域探索区域合作的新举措。协调推进皖北地区高铁、航运设施优化布局,加快城际间快速通道建设,以旅游资源共建、信息共享、客源互送、联合对外宣传为重点,推进皖北旅游线路整合和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五、重点任务

(一)推进消费升级,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

焕发传统消费新活力。支持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高品位步行街,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创新转型,促进智慧商圈建设与繁荣。积极稳定汽车、家电、住房等居民传统大宗消费,促进旅游、体育等消费提档提质。适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消费趋势,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培育汽车特色消费市场,构建多元化汽车消费体系。鼓励开展废旧家电折价置换超高清电视、节能冰箱、洗衣机、空调、智能手机等绿色、节能、智能电子电器产品,扩大绿色智能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规范发展。鼓励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家电等消费,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拓展数字生活新方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G的应用,加快数字营销转型步伐,发展生鲜配送、在线餐饮、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加快培育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市场,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鼓励实体商场、超市、餐饮等应用社交电商”“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模式,繁荣居家宅消费。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无接触式消费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探索建立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加快物流配送、大数据平台、信用服务等配套服务建设,完善数字生活服务前后端的链式体系。

开发文化旅游新体验。以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引领,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推动历史旅游精品步行街、工业遗址、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开发一批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及具有淮北特色的旅游伴手礼。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销,打造淮北网红美食”“网红景点”“第九菜系。加大文化旅游消费优惠支持力度,规范和引导节假日消费高峰阶段的展销促销活动。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积极整合旅游产品信息,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改善旅游和购物体验。

激发健康服务新动力。以健康淮北建设为契机,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市、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能力建设和市属医院发热门诊改建,加强负压隔离病房、负压重症监护病房、负压急救车配备。建立健全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使用和动态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倡导全民健康理念,加强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设施、足球场地等设施建设,构建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实现夜间经济新突破。将夜间经济作为淮北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的重要一环,拓宽消费时间,拓展消费空间。开拓购物、美食、娱乐、旅游、文化、健身等夜间消费领域,创新淮北夜经济模式,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夜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推进隋唐古镇特色街区、街、南翔云集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及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万达广场、国购广场等夜经济商圈三街三圈的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品质夜市,以及若干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

创造农村消费新亮点。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契机,着力挖掘农村电子商务和旅游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点数量、质量,支持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前置仓建设。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公益性岗位项目,鼓励电信企业面向农村地区推出专属优惠资费产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提升四季榴园、南山景区等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推进黄里景区、临涣古镇等创建国家A级景区,加快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移步换景的乡村风貌。

提升居民消费新潜力。合理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民生型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公共消费中的比重。贯彻落实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启动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探索开展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救助。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完善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消费信贷,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加强线上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

营造放心消费新环境。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开展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和预付卡治理专项行动等。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落实网购七日无理由退换货制度,鼓励大型商超开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依法加强对经营者及其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加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追溯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充分利用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专栏4:服务消费提升工程

新型消费培育工程。鼓励在写字楼、商场、车站、社区增设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等新零售设施。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支持传统商贸业数字化发展,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引导商场、超市、餐饮等应用社交电商”“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定制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引导企业发展时尚精品定制、餐饮定制、旅游定制等定制服务。培育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

消费载体提升工程。拓展夜购、夜游、夜娱、夜学、夜健身等夜间消费服务。打造便民服务圈,推动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和社区超市加快发展、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力争到2025年,全市品牌化连锁化门店(含便利店)总量达到300家,打造5个以上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和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品质夜市,以及若干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

(二)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培育创新能力。以提升科研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重点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安全生产等一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技术创新成果。

壮大创新平台。加快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产业孵化链条。着力推进相山经济开发区双创信息产业园、相山区大学科技园、杜集区未来科创园、烈山区文创科教城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面提升陶铝新材料研究院、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能级。

推动数字化转型。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重点在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医养健康等领域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转型发展。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服务业企业淮企上云,支持以新型煤化工基地移动危险源智慧监管平台为引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推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依法有序开放共享。

专栏5:创新赋能工程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发展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经理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服务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中小微企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加快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功能,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

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带。按照核心驱动、点轴推进、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导向,形成以中心湖带为主轴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带,以引领、高端、绿色、竞合、挖潜为导向,积极打造创新创智、商务金融、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推动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市域协同,整体构建高端现代服务业,支撑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产业融合,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五群十链主导产业,以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柔性化定制、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等新路径。大力推进相山区两业融合试点工作,鼓励其在业态模式、融合路径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逐步打通农产品保鲜、储运、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濉溪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加快相山区凤凰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提升农业休闲功能,积极发展以赏花、品果、采摘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以农耕文化传承、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为重点的休闲体验农业,精心举办各类涉农节会活动,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鼓励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和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

推进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顺应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需求升级,促进设计+”“物流+”“电商+”“旅游+”“健康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统筹交通、邮政、快递、物流、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实行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推进农村客运、物流和电商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理念创新业态、丰富功能,建成一批融合“+生态、+康养、+文化、+体育、+科普、+乡村等新业态精品项目。

专栏6:融合发展工程

两业融合试点。围绕主导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为重点,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争创3家以上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创建省级及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5个,新增登云制造业企业300家以上,实施两化融合贯标升级工程,探索以能力分类分级建设推动区域企业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企业整体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全链条贯标,力争十四五期间15家企业通过国家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评估。

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柔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十四五时期建成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个。实施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引导制造业企业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创新设计体系,支持专业工业设计机构加强设计和服务能力,创新设计模式,创建设计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设计平台,十四五时期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持续推进濉溪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工作,总结融合发展模式和全产业链条,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区域品牌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增强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效果。在村镇,支持建设功能先进、运转安全、效益良好、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到2025年基本满足县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要求。

(四)加强品质创建,打造淮北服务新品牌

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与公开承诺制度,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建设,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水平,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质量自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和认证监管工作

加快服务业标准化进程。开展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建设格局。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指导试点单位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服务质量水平。做好政务服务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的成果运用工作,强化标准实施,推进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创建,主动参与制定发布满足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价,建立完善标准实施后评估调整机制。

推进服务业品牌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品牌价值。实施淮北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积极开展区域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地理标志性商标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展示淮北服务的标杆企业。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积极开展淮北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提高知名度、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推动服务业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专栏7: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工程

服务业标准化。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加快制定一批服务标准,建设一批服务业试点项目,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5个。

服务业品牌化。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的行业,组织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服务品牌。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会展商务、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群众体育等领域品牌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服务业中国驰名商标、马德里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国特色商业街、国家绿色商场、国家绿色饭店及钻级酒店、皖美品牌示范企业等。

(五)围绕载体培育,增强服务经济新势力

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围绕五群十链主导产业,引导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支持搭建面向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引导在服务业开放、场景营造、要素保障、统计监测以及集聚区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引导集聚区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和服务环境,优化运营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质量。聚焦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培育创建一批融合产业、社区、生态、文化功能四位一体的服务业微型产业集聚区。

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推进服务业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建立规上现代服务业企业目录库,选择一批骨干企业作为重点对象,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梳理完善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与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稳定协作关系。鼓励前瞻布局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学习吸纳先进服务业企业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引领行业质态提升。顺应科创+服务潮流,建设一批专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加大项目支撑力度。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严格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切实落实项目的相关配套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加强服务业重点领域项目招引力度,创新招商推介方式,增进与各地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交流合作,推进联合招商、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央企国企、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在淮北布局发展服务业。

专栏8:载体培育工程

服务业集聚区。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专业市场、金融商务、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等领域,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功能完备,对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大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新增5家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微型产业集聚区。持续推进石榴小镇、芳香小镇、健康食品小镇、七彩和村农旅小镇、百善运河文化微型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要素保障支撑,支持各县(区)因地制宜培育创建一批服务业微型产业集聚区。

(六)坚持改革开放,激活产业发展新活力

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聚焦服务业领域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进一批改革事项,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及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建立并完善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准入不公问题直接投诉和协调处理机制。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强化对市场行为的有效监管,维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激发服务业市场更大活力。持续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加强服务业双招双引深化招商带动战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把招商引资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强化企业开放意识、平台思维,充分利用展会、行业商协会、基金组织等平台的耦合作用,加强产品应用展示推广,以应用场景开拓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生成。采取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基地+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招大引强,吸引服务业百强企业来淮北设立分支机构、注册公司或投资重大项目。持续优化、细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体系,吸引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来淮北工作、定居。采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引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服务业新型研发机构,柔性引进一批高端人才。

积极对接安徽自贸区建设。借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经验,用足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红利,探索建设联动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内河航运枢纽建设,积极发展口岸经济和临港经济。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双向开放推动力的品牌展会、峰会和高端论坛,推动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创业园、国际产业园区。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对外开放和科技金融创新,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

专栏9:改革开放引领工程

深化服务业改革。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文创开发试点等。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推广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路径和举措。进一步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范围,积极推动居家养老、公共文化、人力资源、咨询评估、政策评价等领域购买服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支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落实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按照金融、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扩大开放要求,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具备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等建设和国际合作。积极扩大服务贸易,支持发展旅游、运输等服务贸易,谋划省服务贸易特色出口基地。严格落实对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服务贸易类)的优惠政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作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协调,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监督,适时开展总结评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制定各领域发展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完善市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重要事项,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快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建立较为齐全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协会体系。研究组建促消费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促消费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规划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政策配套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发展服务业方面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我市服务业各专项优惠政策,努力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为服务业创造最佳发展环境。加强服务业用地规划、储备和供应工作,适度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控制范围和预留空间。整合全市服务业发展资金,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现代服务业领域。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加快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创新,有序化解居民消费潜在压力,提升居民消费预期。

(三)强化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相城英才计划和技工强市建设工程,积极引进服务业亟需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及时兑现政策待遇,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营造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淮北职教园区为依托,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和改革,建立高端服务人力资源储备库。鼓励高校、职业院校、专业培训机构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公共职业训练基地。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合作。

(四)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扩大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实行民资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领域,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快建立完善服务消费标准,放宽服务消费的市场准入。加强服务业市场监管,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建设,发挥消费者、媒体的监督和参与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企业尊重、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企业创新动力。强化社会诚信,健全服务业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信用环境。

(五)强化监测评价

建立健全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服务业重点领域的统计分类标准。制定和完善消费市场统计监测方法和数据来源,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把规划任务和目标落实到年度计划中,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协同推进,跟踪落实。加强规划主要目标指标统计监测,组织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运用。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22425日印发

淮北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淮北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含扩大消费规划)》的通知.docx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