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淮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22年1月13日市第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五次会议通过)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1-14 08:26 字号:

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市发改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能源局)受市政府委托提交的《关于淮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市第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推进项目建设,陶铝新材料应用研发项目(首期)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淮-宿-蚌高铁、淮-阜高铁、50万吨甲醇、口子产业园、市一中新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出口总额增速全省第一,市交通控股集团、市科技产业投资公司组建成立,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大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规模还不够大,部分指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加力提速;环境容量、土地供给等要素制约凸显,实体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城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有效供给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市政府提出的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市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主要预期目标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工作任务重点突出,各项措施切实可行。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批准《关于淮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2年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关于做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新的一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淮北、实力淮北、美丽淮北、幸福淮北、效能淮北。为此,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突出“提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市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应用研发到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五群十链”,积极实施产业升级“个十百千”工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提速提标,培育壮大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突出抓好工业互联网赋能,支持煤炭、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精深谋划现代服务业项目,在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培育等方面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突出“扩量”,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注重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抓好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聚焦“五群十链”,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提升招商质效,引进更多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培育工业增长新动能。聚焦“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城市定位,结合“十四五”规划,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领域,谋划、储备及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着力推动投资增长。加速推进淮-宿-蚌高铁、淮-阜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强化目标考核和要素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突出“改革”,促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统筹抓好财政金融、国资国企、开发园区等重点改革,对标长三角地区持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认真贯彻即将出台的《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建设企业服务中心,优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负担,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营造更优环境。加强园区改革创新,动态调整赋权清单,做到“能赋则赋、应赋尽赋”,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实施“标准地”改革,加快出清“僵尸”企业,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全面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化淮徐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在政策对接、区块链接、产业承接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抓实抓好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加速发展。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代偿补偿、尽职免责等机制,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突出“为民”,保障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实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中心城区品质提升规划,加快新城新区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逐步补齐民生短板,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提升”。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