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北监管分局参加“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新闻发布会发言材料
各位媒体朋友,广大消费者朋友们:
今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北监管分局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基本情况
截至2024年末,淮北市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3.3亿元,较年初增加10.39亿元,增速360.21%,本年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7.84亿元,同比增长494.67%。其中,专利权质押贷款金额9.02亿元,较年初增加7.05亿元,增速357.87%。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协调联动。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获取辖内知识产权和商标权企业名录2900余户,通过系统逐户筛查企业贷款情况,将企业推送至辖内银行机构,督促有针对性开展走访对接工作,及时满足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目前,辖内银行机构已向730家企业贷款251亿元。与市场局召开工作座谈会,会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等方面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二)加强监管推动。分局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机构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有效投入,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质押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辖内银行机构组建工作专班,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考核力度,主动上门开展营销、实地走访工作。如,农行淮北分行将知识产权质押工作纳入2024年对公条线年度工作考核中,将全年计划分解到3家经营行,对完成知识产权质押任务的支行追加奖励,对未完成计划目标的支行除在年度考核中扣减相应分数外,对支行行长和相关负责人扣减绩效。该行2024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现零的突破,累计发放贷款3.35亿元。
(三)创新信贷产品。一是指导银行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陆续创新开办了地理标识质押、“善新贷”、“知惠贷”、科创E贷等专属融资产品。如,建行淮北市分行,采用行业首创知识产权内评法,线上化获取知识产权价值,通过系统操作,可以取得评估价值。估价系统流程一般1-2天可以结束。农行淮北分行成功办理24万元“段园葡萄”地理标志质押融资业务。二是鼓励将知识产权质押作为增信手段,扩大企业融资规模。辖内银行机构结合原有的贷款品种,将知识产权质押融入到贷款业务中,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增加授信额度。建行淮北市分行推出科技型企业专属产品“善新贷”,在主要评判企业经营表现的基础上,将企业知识产权作为信用额度增信的授信参考依据之一,解决科技小微企业信息信用积累不足、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难题,最高贷款额度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三年。
(四)完善融资服务机制。一是加快授信审批流程。督促银行机构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提升办贷效率。如,邮储银行淮北市分行帮助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线上操作,简化贷款审批流程,从贷款申请到审批,总共用时5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了贷款流程时间。二是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银行机构承担专利权质押的所有相关费用,降低客户综合融资成本。三是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难的问题。如,工商银行淮北分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淮北专利代办处的指导下,经专业审慎估值后,成功牵头为安徽淮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某煤矸石建材综合利用项目发放行外银团贷款合计15800万元。四是放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良容忍度,对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不作为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五)加大宣传走访力度。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开展科创企业专项营销活动,多次利用银企对接会、座谈会等机会,向参会企业宣传知识产权融资政策。如,徽商银行淮北分行针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惠政策不知悉,手续复杂,导致未能办理的情况,主动宣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的贴息政策,积极推动专利权质押手续,成功办理安徽康迪纳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摆动料斗与虾米曲线防堵煤斗专利质押。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协调合作,常态化开展企业名录推送对接工作,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接力度,将走访对接工作融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是持续提升知识产权质押办理质效。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的通知》 (国知办发运字〔2024〕16号)要求,积极推进通过专利业务办理系统在线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手续,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质效。
三是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加强金融科技支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优化申贷流程,提高贷款效率。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保险产品,完善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推动相关保险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扩大保险覆盖面。
发布媒体: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中安在线、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