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银保监分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2年上半年,淮北银保监分局党委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和“一改两为”大会及市委金融工作座谈会部署,聚焦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个淮北”,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风险防范,助企纾困,服务民生,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实现稳健运行。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各项贷款增长完成序时进度。5月末,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513.75亿元,较年初新增94.75亿元,完成全年增量计划的47.37%,超过序时进度5.7个百分点。
2.小微企业贷款增幅位居全省前列。5月末,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2.28%,位居全省第4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4.6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
3.制造业贷款增势稳固。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1.0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38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占比7.74%,较年初上升0.31个百分点。
4.“五群十链”信贷快速增长。五大重点产业集群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2.2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54个百分点;十大重点产业链贷款较年初增长10.7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07个百分点。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助企纾困政策传导。推动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33条政策措施,编印近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政策汇编,印发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通知,常态化开展“改作风、大调研、解难题”活动,分局领导带队“送监管政策、送信贷产品、送金融服务”进园区。结合“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便民融资服务”“百行访万企”等活动,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问题建立监管接收、机构办理台账,清单制、闭环制管理。建立支持实体经济监测表,推动将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等贷款增长纳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评价,形成持续传导力和推动力。
2.加强重点领域支持。督促机构认真落实淮北市“人才贷”业务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入园惠企”行动。对235家科创企业白名单和“人才贷”企业名录进行信贷空白户筛选,推送至银行机构进行对接帮扶。印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壮大。
3.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建立小微企业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评价机制,召开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座谈会,加强金融纾困政策传导,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51个百分点,户数较年初增加2333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贷款户数较年初新增1411户。加大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等投放力度,前5个月,累计发放无还本续贷18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累放额8%,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5.57%、10.67%。深入推进减费让利,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专题活动,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46个百分点。
4.支持新市民合理金融需求。制定提升新市民创业就业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在淮北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设立“相淮新市民”专栏。协调对接人社局将来淮创业3个月以上的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指导邮储银行制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引导保险公司针对快递骑手等新市民群体养老需求提供金融保障,推动签发全省首单快递人员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5月末,已承保73件。
5.强化保险风险保障功能。出台加快绿色保险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开展“保险护农”行动,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县域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转换率达100%。加大对企业经营风险保障力度,为企业提供财产综合险、机器损坏险等风险保障。深入开展警保合作,指导保险机构在全市共建两站站点21个,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医疗费先行垫付。
6.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发挥同理消保中心功能,完善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选派调解员派驻淮北市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将保险业纠纷纳入金融法庭诉调对接范畴。印发领导干部接访制度,推动机构建立行长(总经理)接待日,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加大金融供给。继续抓好全年信贷增量计划落实,加大有效金融供给,坚持“上总量”与“调结构”相结合,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科创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三农”以及新市民服务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抓好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中期流贷等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入园惠企”行动、“百行访万企”融资对接活动,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力争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是持续加强风险防范。强化信用风险防控。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推动落实法人机构分层监管预警制度,强化对异常数据和异常企业进行监测分析。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续整治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巩固乱象整治成果,提升智能监管质效,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三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强化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深入推进“五实”银行建设,补齐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优化财险收入结构,大力推动非车险业务发展,推动保险产品创新,进一步发挥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作用。继续加大对销售误导、保险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净化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