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淮北历史文化“底片”升华“文化精深之淮北”底蕴

浏览次数: 作者:陈爱军 信息来源:淮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3-09-24 11:03 字号: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尊重城市的记忆,才能开启城市内涵,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出富有“相风汉韵”个性的“文化精深之淮北”。
    一、现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华家湖、石山孜遗址等;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安郎寺、尖谷堆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有古城子、平谷堆遗址等。被称为淮北历史文化源头的石山孜遗址,出土各类器物近500件,证明距今约7000年前,就有人类先民在淮北繁衍生息。
    四方文化和谐融合。淮北本土文化为殷商文化。因鸿沟、隋唐大运河的哺育,以致齐鲁文化、道家文化、徐夷文化、宋襄文化、楚汉文化在此衍生、传播,并与南方长江文化渐趋交织、汇融,使我市文化兼具山地文化的纯朴和河川文化的灵气,形成“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独特文化现象。
    名人名士世代迭出。春秋时期诸子崛起,孔、孟、老、庄等,或生于斯,或活动于斯。宋国国君在此运筹帷幄,沛国王侯于兹潜心经营,秦国右相蹇叔,春秋时期宋国贤臣子罕,孔门七十二贤之中的颛孙子张、闵子骞,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桓谭,“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梅花三弄》笛曲的创作者江州刺史桓伊,学富五车的戴氏三雄等,各领一代风骚。乾隆、许由、白居易等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遗迹和诗文,对于淮北的人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曾是春秋宋土、战国楚地、秦之泗水郡治、汉代沛国治所,我市秦砖、汉瓦俯拾皆是。据初步考证,计有文物点200余处,重要遗址14处。建于公元前的临涣土城,是全国惟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跻身“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双垅孜谷堆汉墓出土的“铜缕玉衣”,比曹操家族墓出土的多400余片,就全国而言也不足20件。
    二、差距和不足保护上存在难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关我市的记载微乎其微,但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听起来气象万千,看上去黄土一片”。参阅周边城市的史志,淮北地区发生过的战争有260多起。战争与洪涝或许是我市历史文化遗迹消失的主要成因。当前,社会对文物保护     认识不足,缺乏应有意识;经费投入不足,征集落后于民间;执法力度不足,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一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物、传统文化习俗、村庄历史脉络等也濒临消失。
    发掘上缺乏深度。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工作尚停留在摸清家底阶段,究其原因,一是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才相对欠缺;二是未能充分借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力量来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三是文博专业人员缺乏,民间研究力量青黄不接,难以满足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需求。
    利用上缺乏效益。体现在:有底蕴,没载体,乏整理;有文化,失遗迹,欠产品。一是对历史文化的知晓率不高。如《梅花三弄》享誉世界,却鲜有人知道作者桓伊的祖籍在濉溪。二是城市建设中能够彰显历史文化的实物较少。除有以“相王”“口子”“桓谭”命名的酒店、旅行社、塑像和公园外,基本见不到体现我市历史文化符号的实物。三是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地方特色产品优势。
    三、建议(一)进一步营造淮北浓厚历史文化氛围从部门文化向社会文化推进。一是扩充培育主体,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拓展传承载体,以隋唐大运河遗址和博物馆、显通寺、临涣古城、濉溪老街等为依托,发掘淮北文化底蕴,展示淮北文化内涵。三是提升市民的历史文化素养,让群众更多的知晓淮北、了解淮北。
    从零散文化向整体文化推进。对民间流传的有关淮北历史文化的零星片断,归属进行整理、加工、完善;对流传久远而濒于失传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对村落文化遗产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地名这一反映一地品格的特殊信息,要寻根探源,留存我市文化经络上的“关键穴位”和“文化胎记”,增强淮北文化的感召力。
    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推进。淮北是“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重“信”;宋襄公能够成就霸业,根源在“仁”;蔡顺、闵子骞位居“二十四孝”圣贤榜,使我市成为“孝道之乡”;子罕的“施而不德”,衍生了今天“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的感人现象。要以这些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想和言     行,筑牢文明创建基础。
    (二)进一步发掘淮北的历史文化潜能把“远”文化变“近”。自相王建城以来,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等数位公侯,沛献王、沛厘王、沛节王等数代王侯在此建都、经营,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资源。据已发现的东汉王侯墓葬来看,均位于封国之内,随葬品普遍有玉璧,但玉衣制度等级严格。东汉七世八代沛王在此统治了176年,我市出土的铜缕玉衣,仅是东汉王侯墓葬冰山的一角。建议将这些古朴的文化遗迹、抽象的历史掌故,用形象化手段充分显现,使我市成为寻根探秘、旅游考古的热土。
    把“死”文化变“活”。石山孜遗址、华家湖遗址、古梧国遗址、临涣古城墙、濉溪老城等都是一座座文化宝库,激活这些文物资源将形成一个个旅游亮点。建议对市区改造中发现的文物遗址,尽量做到原汁原味保护,让文物标本遍布全市,由博物馆一棵“文物大树”,形成“文物森林”,丰富旅游景点内涵,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后劲。
    把“静”文化变“动”。淮北作为房、心二星宿的分野,楚河汉界的分界、隋唐运河重要见证城市,捻军的根据地,嵇康、刘伶的祖籍,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都在这里上演或与这里有关。
    要把这些历史故事、轶事遗迹的宣传活动和现代媒体以及煤博会、食博会等大型节会活动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使“精致     淮北”更富生机与活力。
    把“旧”文化变“新”。建议对全市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进行摸底调查,对民间艺术传承者的“绝活”进行录音录像,给予资金支持。资助民间艺人带徒传艺、整理出版有关资料,确保民间曲艺、雕塑、舞蹈等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进一步放大淮北的历史文化资源效应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争取建设隋唐大运河国家遗址博物馆和研究基地。借助外力,助推申遗。在发掘工作宣传上,借鉴安阳曹操大墓推介方式,对发掘工作全程录像,依托宣传媒介,适时分期、分批推出,力争产生轰动效应。对考古中发现的文字、标识,及时注册,防止资源流失。建议结合淮水北调工程,复活一段隋唐古运河,争取建设国家遗址公园,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气,传播淮北“好运之城”美名。
    以遗存为基础,展现淮北风采。一是进一步提高相山公园的文化品位。修复汉阙,复原奏鸣台,开辟淮北历史名人雕塑广场等,把相山公园精心雕琢成一个“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二是延展龙脊山的景点。龙脊山最具观瞻的景点是升仙台和捻军营寨,建议修通道路,方便参观。三是以古梧国遗址为基础,将东部沿山打造成具有“相风汉韵”的旅游基地。
    以故事为线索,演绎淮北传奇。一曲《太阳岛上》,让人们     记住了哈尔滨;一曲《大阪城的姑娘》,使人们对新疆的一个小镇有了向往。要放大淮北影视文化效应,演绎嵇康与《广陵散》,桓伊与《梅花三弄》的故事;对春秋时期“不贪为宝”垂青史的子罕、重建“合肥空城”的东汉扬州刺史刘馥、将自家三百余间精舍施舍给镇江招隐寺的东晋高士戴颙、横扫千军的明朝丽江王傅友德等淮北籍名人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以故事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让淮北有更多人憧憬。
    以民俗、特产等为载体,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多彩的淮北文化民俗艺术,造就了众多的民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建议结合发展旅游业,将全市戏曲名家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文艺巡演;演绎“壮馍”的故事,变“食品”为“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提升淮北的吸引力。在城市发展理念上,应深入发掘我市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禀赋,追求城市的精致、精美,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摸清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合理利用古民居、古庙宇、古祠堂、古树名木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推进淮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中,启动乡邦文献整理研究工程,进一步廓清历史发展脉络,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解读城市发展的“密码”,使淮北的历史得到补充,为建设文化精深之淮北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