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聚焦转型发展“干部之困”探索全方位、多元化年轻干部供应链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安徽淮北市召开“新春第一会”——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暨推进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通报表扬了20名2023年度全市“争先进位好科(处)长”先进典型,其中,市城建处处长于晓冬、团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丁帅等一批“85后”好处长、好科长,以实干之姿、青春之姿,赢得全场点赞。
“像他们一样,在干事创业舞台上,交出出色成长答卷的年轻干部还有很多。”淮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10年前,全市40岁以下县级干部仅有30多人,‘80后’正科级干部还不到20人,50岁以上县级干部占同级总数2/3,受干部停招等历史因素影响,干部选配一度面临困境。现在,我市年轻干部工作伴随着城市发展,十年攻坚,转型有成,众多优秀年轻干部已成长起来,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崭露头角。”
年轻人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年轻干部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希望。近年来,面对高质量转型发展事业的“干部之困”,淮北市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采取超常规举措,构建制度势能、突破固有做法,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年轻干部供应链,带动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有力保障干部队伍供需平衡、量质齐升,有效破解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困境。‘’
助力成长:为年轻干部消除“成长的烦恼”
“外面再美的风景,都抵不过家乡的一声呼唤。这些年来,淮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日益便捷,发展优势逐步凸显,城市环境旧貌换新颜,到处都是蓬勃发展的模样。”说起自己的返淮历程,2018年定向选调生、浙江大学毕业生曹凯丽感慨万千。
近年来,淮北市认真抓好选调生、公务员考录等工作,不断提升“双一流”高校和紧缺专业考录比例,年轻干部数量、质量稳步提升。
刚出校门,走进机关门,年轻干部面临经验不足、水土不服等“成长的烦恼”。在年轻干部培养过程中,淮北市紧扣年轻干部入职前3年“黄金成长期”,想方设法厚植年轻干部成长沃土,以优良的成长环境,做强年轻干部“磁力场”。健全导师帮带制度,压紧各级党组(党委)干部培养主体责任,围绕各地各单位主责主业,通过主要领导作示范、班子成员上讲台、科室主任教方法、业务骨干讲经验等方式,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进行定向指导、精准培养。
为帮助年轻干部尽快成长,淮北市探索在全市范围选聘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青年导师”,采取“一对多”“青带新”形式,与新入职公务员、选调生、储备人才等结对帮带。通过“帮”解惑、“传”经验、“带”调研、“教”业务、“谈”思想,形成互学互勉、青蓝相继的生动局面。
同时,该市还将新任职选调生全部安排到村任职,市级每年举办初任培训班、示范培训班,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急需本领,为储备人才、到村任职选调生充电赋能。建立到村任职选调生“‘相’约选调 ‘城’就未来”季度观摩交流机制,围绕红色教育、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4类主题,精心安排选调生观摩学习路线,开展主题沙龙活动,推动选调生走出去、学经验、长本领。
储英蓄锐:充盈年轻干部“蓄水池”
“我调任到了新单位,很快融入新班子,组织上给我压担子、交任务,我干劲十足!”淮北市住建局下属事业单位干部夏泽阳,2022年底调任濉溪县住建局副局长,业务上手快,干劲足,牵头承担的考核指标从一季度落后到四季度排名全省前列,折射了淮北盘活干部队伍资源的现实成效。
为有效盘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源,探索三支队伍交流新路径,淮北市跳出老思维、打破旧框框,稳步破局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定势,出台《公务员调任实施办法》,近3年有计划地优选18名年轻公务员“逆向”交流到企事业单位,择优选调63名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催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
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就像“金字塔”一样,“塔基”够大,“塔腰”才会壮,“塔顶”才可能优。淮北市打破不考察不了解、不提拔不谈心谈话、不调整不深度接触的惯性思维,坚持把知事识人功夫下在平时,全面开展常态化无任用考察,市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带队,每半月至少安排1天时间深入一县三区和市直各单位开展日常考察识别,及时将优秀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在此过程中,创新“三察三听三沟通”方式,通过察工作现场、察工作状态、察工作实绩,听“他管的(管他的)”“他服务的”“他身边的”评价,与1500余名科室、单位、联系紧密部门相关干部座谈交流,详细掌握各单位年轻干部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拟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干部”“继续跟踪培养干部”“需要进一步关注干部”3个类别,分级分类建立“80后”副县级、“85后”正科级、“90后”副科级年轻干部库,实行动态更新、优进绌退管理,常态化保持300人左右规模。
“通过常态化、无任用的日常考察识别,我们俯下身子到一线找,不带预设立场听,带上发展的眼光看,储备了一批‘好苗子’,等时机成熟再匹配提拔,做到了‘该用谁’心中有数,确保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淮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育苗成林:用好年轻干部“练兵场”
“2023年底,我到结对合作帮扶城市徐州市跟班学习。在徐州市农科院跟班学习期间,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汲取了养分,又结交了一批新朋友,促进了合作。”淮北市农科院副院长胡凯说。
跟班学习期间,胡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淮北市农科院、盘石农业和国内知名果树专家团队三方合作,为企业节省投入近百万元,针对性解决淮北地区桃树种植品种落后的突出问题,预期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因人制宜、精准施策。淮北市持续实施年轻干部专业化能力建设“蓄力赋能工程”,分级分类制定培养锻炼计划,举办“双招”“双引”等重点专题班90余个,实现年轻干部调学调训全覆盖。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淮北市精准对接岗位需要和干部能力短板,优化“点单”“派单”“晒单”全流程,创新实施“六个一线订单式”实践锻炼机制,优选890余名年轻干部参与基层“蹲苗”、省级以上机关跟班学习等。在全省率先深化长三角干部交流,成立年轻干部“双百双招”先锋团,每年选派100名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锻炼100天,同步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截至目前,淮北全市240余名年轻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累计梳理2000余条人才信息,协助招引签约20余个亿元项目,让火热一线实践成为年轻干部最好的课堂。
择优而用:选出年轻干部“千里马”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宝贵资源,用不到位是极大的浪费。实践证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能“叶公好龙”,更不能“李广难封”,必须用当其时、用当其壮,才能取得最佳的人才效益。
淮北市探索实行年轻干部专项预审制度,通过每个节点的审核,实现对选配目标的过程监测和过堂把关,以制度刚性破除个别单位年轻干部配备平衡照顾倾向,明确县(区)、市直单位新提任科级干部年轻干部配备30%比例基准线,分年调控、整体统筹,对县(区)、市直单位新提任科级干部年龄结构进行审核把关。预审工作开展以来,全市35岁以下正科级和30岁以下副科级领导干部数量连年增长20%以上,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优化按下“快进键”。
在抓年轻干部工作中,淮北市始终树牢“用好一个、激活一片”的理念,条件成熟及时用、不等不拖尽快用,有效释放了年轻干部的奋斗激情。该市坚持一线选用机制,树牢重实绩、比贡献、促发展导向,创新出台“优者奖”暂行办法,统筹季度“赛马”、争先进位好科(处、班)长考评推优等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承担重点工作获得省部级以上综合性表彰、重点指标长期保持省市第一方阵或取得明显赶超进位的干部,及时大胆使用。近3年累计提拔重用40名工作实绩突出的县级年轻干部,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岗位、干成事者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