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12月11日报道 淮北产业新气象 乡村正变样

浏览次数: 作者:安徽日报记者 汤 超 丁贤飞 信息来源: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12-21 08:06 字号:

一村一坊 一村一品 

淮北产业新气象 乡村正变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从葱葱郁郁的山场到鱼儿欢悦的渔场,从机器轰鸣的车间到泥土芬芳的田野,连日来,记者在淮北市采访时真切地感受到,正在构筑“五宜城市”的淮北大地上,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绘就一幅幅振奋人心的“乡村振兴图”。

盘活资源,服装车间里笑声多

11月30日,冬日的暖阳照在位于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静谧而温馨。

走进园区内淮北盛德服饰有限公司的缝制车间,记者看到,伴随着缝纫设备发出短促的“哒哒”声,一件件羽绒服很快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今年的羽绒服是紧俏货,我们这更忙了。”公司负责人王建坤告诉记者,淮北盛德服饰于2022年入驻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其生产的服装大多数出口到欧美,今年接到的订单超5000万元。

手握大量订单,盛德服饰自然是上下忙碌一片。王建坤说,公司在这里有两个车间,一个是缝制车间,一个是包装车间,有200多名本地人在这里工作。

“在家门口做手工活,不仅方便照顾家庭,还能每月挣到不少的工钱呢!”古饶镇半峭社区村民陈敏正埋头为一件羽绒服缝上拉链,她微笑着说。

服装车间还为特殊人群创造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半峭社区43岁的赵文凤因病被纳入防返贫监测户后,经村里介绍到盛德服饰工作。“我从事一些简单零工,每天只要干四五个小时,一个月下来有一定收入。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心情也好了很多。这个车间真是建到了我们村民心坎上。”谈及眼下的工作,赵文凤充满感激。

据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介绍,服装车间的所在位置以前是一家酒厂旧址。镇里拿出资金,对此处进行改造,建起了两栋厂房,并引进盛德服饰,“这家公司现已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岗位220余个,年支付工人工资800万元左右,切实通过企业就业帮扶提升了群众的家庭收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该镇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利用村闲置资源建设实体“微工坊”,探索“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共富模式,打造“一村一工坊”,带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今年初开展试点以来,古饶镇所辖12个村(社区)培育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2个,预计年产值共计6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月增收约3000元。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淮北市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去年全市316个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50.31%,其中,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32个,占比41.78%。

农旅融合,“川藏线”上果飘香

汽车沿着“皖北川藏线”行驶,群山连绵,夕阳西下,远处的城市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11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淮北市烈山区采访时,第一站便是“皖北川藏线”。

烈山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朱勇介绍,“皖北川藏线”总投资约1.6亿元,建设周期3年,“它把南庄野杏林、倒流河,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龙脊山等多个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了,形成一条蜿蜒盘旋的最美风景线。”

国家4A级景区四季榴园正坐落在“皖北川藏线”上。沿着道路两侧,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石榴树,沿路也不时有商贩售卖石榴产品。

“我家种了30多亩青皮软籽石榴,现在宽敞的柏油路修进了村,在石榴收获季,每天到山上来拉石榴的车辆络绎不绝。另外,村里还建了石榴榨汁厂。今年,我家仅石榴这一项就挣了10多万元。”烈山镇榴园社区村民宋兴宝告诉记者。

据介绍,榴园社区位于烈山镇东部山区,有许多石头山,当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增收模式,通过发展壮大石榴产业、盘活景区闲置资源等措施,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开花、壮大提质。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朱勇介绍,当地组织成立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服务农户石榴种植面积2万余亩,在石榴盛果期,对石榴进行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每年帮助农户销售石榴1万余吨,2023年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

另外,榴园社区还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四季榴园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当地通过举办地锅鸡美食文化节、石榴文化旅游节,承办“长三角”自行车赛等活动吸引游客消费,今年“五一”、国庆期间,接待游客33.7万人次,带动500余人就业,周边石榴产品、地锅鸡餐饮店、零售摊点等其他营业收入突破900万元。

随着“皖北川藏线”的走红,烈山区烈山镇榴园社区的石榴和南庄村的石磨面粉、宋疃镇的黄营灵枣等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也走出了深山,成为“致富果”。以石榴为例,2023年,榴园社区石榴产品总产值已突破1.2亿元。

循环养殖,锦鲤“游”向国际市场

走进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的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一座现代化智慧循环水养殖温室映入眼帘。

温室内,近70种纯进口锦鲤正在“泳池”里摆动着身姿。它们的“皮肤”或白、或红、或白红黑三色交织,让人赏心悦目。

锦鲤是名贵的大型观赏鱼,既有观赏价值,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传统水产养殖业利润较低,产业园转换思路,将赛道定位在休闲农业上,走出了一条高产值的发展路。“像这个是我们养殖2年的锦鲤,市场平均售价是5000块钱一条。”园区负责人刘万春指着一条红白相间的锦鲤对记者说,他们养殖的锦鲤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2022年,当地通过招商引资,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在郭王村开建,占地64亩,总投资约5000万元,一期投资约2600万元。目前,校春产业园中已储备锦鲤10000多尾,是安徽省内建设规模最大和硬件设施最强的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

目前附近的村庄有30多位村民在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内打工。“他们的收入有高有低。其中,技术员的月薪在10000元左右。”刘万春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为解决传统水产养殖业占地空间大、水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养殖环境可控性低、产品质量不安全等诸多问题,使用了循环式水产养殖系统,摆脱了传统粗放经营性、资源依赖性生产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推动着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刘万春表示,未来,园区将以现代化智慧水产养殖为依托,以锦鲤的传统文化寓意为创意,借力周边以种植菊花、白芍、油葵等为主的“芳香小镇”的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露营、亲子游、研学、餐饮等。

“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好政府对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集中力量培育企业,全方位搞好服务。”相山区渠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健说。

科学育种,草莓种出好“前景”

濉溪县四铺镇五铺村倚莓园种植农场内,大棚宽敞明亮、光照充足,一颗颗饱满红润的草莓从藤蔓中悄悄“探”出头来,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冬季果子生长周期长,吸收营养充足,更香甜好吃。”正在农场内弯腰采摘草莓的淮北市民李倩倩说,她是专门驱车来四铺镇采摘草莓的。

据五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彬介绍,倚莓园种植农场占地100亩,总投资250万元,由五铺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争取资金、谋划建设,是淮北市目前规模较大的草莓专业种植园。

2022年4月,安徽全省确定的第一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市级试验区仅有2个,淮北市为其中之一,承担“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改革任务。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五铺村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了濉溪县维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采用“村集体+大户+农户”的方式运营。

“由维拓农业运营的倚莓园种植农场不仅有草莓销售收入,还探索出繁育草莓种苗的好路子。”赵彬说,村里育出的草莓种苗供不应求,今年仅销售草莓种苗就挣了二三十万元。

近年来,五铺村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推广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草莓种植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发展壮大草莓产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采摘休闲,增加群众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目前,这个村共种植草莓300余亩,红颜、妙香、粉玉和奶油等品种的草莓已经开始陆续成熟,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

一颗颗草莓,串起了农户的致富梦,实现了产业兴旺、强村富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

“这一季的草莓能够一直采摘到明年5月初,我们打算明年1月举办首届草莓文化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起未来,赵彬信心满满。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