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淮北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11 15:03 字号:

淮政办秘〔202253

 

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北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1110

 

 

淮北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

2021—2035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238号)精神,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2025年,全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计量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养造就一批计量科学人才队伍。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支撑我市五群十链产业显著提升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计量体系日趋完善。计量监管和开放共享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社会计量溯源意识显著增强。

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现代计量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民生计量得到充分保障,建成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全市十四五计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十三五

十四五

属性

保障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107

135

预期性

本市最高计量标准(项)

64

80

预期性

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个)

1

预期性

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

2

4

预期性

省级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个)

5

8

预期性

国家计量标准考评员(个)

0

1

预期性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省级考评员(个)

2

3

预期性

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个)

12

25

预期性

县级机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类)

C

A

预期性

法制

监督

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家)

131

281

预期性

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

45%

70%

预期性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计量科技创新。

1. 加强计量基础技术研究。加强在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申报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陶铝新材料、碳基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锂电和零部件技术升级等重点领域计量检定、校准和测试技术研究。〔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外国专家局)、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爆破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 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加快计量检定信息化进程,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e-CQS),积极参与全省计量检定校准结果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全市计量电子证书系统,实现计量检定证书网上可查询、可下载等功能。积极参与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安徽省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节能降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争创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数据资源局(政务服务管理局)〕

3. 构建计量创新良好生态。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部门科研项目合作,构建以计量技术机构为支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企业为依托的计量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围绕我市五群十链产业集群,支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计量科研项目立项。支持、推荐计量科研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及以上科技奖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外国专家局)、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爆破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二)强化计量应用服务。

4. 服务新兴产业质量提升。重点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开展计量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领域筹建1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建设,发挥计量对五群十链产业提升的支撑保障作用。〔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能源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局(政务服务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5.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利用先进测量技术,重点加强碳排放、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持续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全覆盖。积极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高数据传输质量。积极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6. 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围绕医药健康产业链,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青少年视力防治,建立综合验光仪、角膜曲率计、眼压计等医疗卫生计量器具检定装置。服务疾病防治和医疗器械诊断,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多参数监护仪、体温计等医疗卫生计量器具检定装置。服务安全生产,建立危险化学品、化工、矿山等安全防护计量器具检定装置,努力实现民生领域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等强制检定项目全覆盖目标。加强公共安全、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安全防护领域计量技术测试服务能力。〔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应急局(煤矿安全监察局)〕

7. 服务交通计量技术发展。服务科技治超、交通安全和环境监测,开展货车超载超限设备、交通安全专用测量设备、机动车测速装置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在线监测设备等计量技术应用,建立动态汽车衡、机动车测速仪、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透射式烟度计等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确保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科学准确。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应用,建立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贸易结算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强化计量能力建设。

8. 建立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的变革和量值传递溯源的数字化要求,逐步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全市计量标准建设,加快动态汽车衡、综合验光仪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尽快填补我市量值传递空白。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提升量值溯源效能,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源提供量值溯源技术服务。〔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9. 推进计量标准建设。统筹考虑我市计量技术机构技术能力和发展需求,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大力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根据本部门行业发展和生产提升的需要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网络。开展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公平贸易、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特别是在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民生领域新建一批强检项目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尽快填补我市量值传递空白,大力推进我市各类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加快建立适应我市五群十链产业提升的计量标准。〔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10. 统筹计量技术机构建设。以计量技术机构改革为契机,统筹推动全市计量技术机构协同、错位发展。市、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要立足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落实好强制检定职责,强化民生计量、法制计量保障。开展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到2025年濉溪县市场监督检验所能力提升达A级,全面提升履职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计量比对、计量比武、计量科研活动,承担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任务,不断提高计量技术人员专业能力。鼓励支持其他各类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支持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多样化的计量测试服务。促进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搭建产业计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濉溪县新型金属铝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11. 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各层次计量人才引进和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在计量领域培育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大力开展招才引智,落实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实施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强化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交流,积极引进紧缺人才,支持培养中青年人才,培育计量领域产业创新团队。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以市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依托,建设计量传、帮、带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提升我市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计量专业职称评聘工作。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岗位设置,探索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聘任制度。参与我省计量人才库和省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安徽省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计量标准考评员、省级法定计量机构考评员、省级计量标准考评员,支持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外国专家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2. 加强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广开展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产业计量优势,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提升产业链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加大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源投入,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落实好国家对企业新购置计量器具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国家税务总局淮北市税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13. 推动计量协作发展。积极参加区域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和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建设,参与建立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我市区域发展计量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区域间计量创新科技合作、区域性计量比对和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参加并力争主导省级计量比对和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贯彻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和淮海经济区市场监管执法协作联席会议精神,深化徐淮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协议,加强与徐州市计量全方位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计量云平台,加强长三角产业计量交流活动。〔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14.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现有技术机构、重点企业等布局建设一批面向企业和产业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服务,聚焦五群十链产业关键领域,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服务。推动计量与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共享共用,强化计量溯源性要求,发挥精准计量的科学验证作用。〔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四)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15. 贯彻落实计量制度改革措施。贯彻落实计量法律法规和《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压实市场主体责任,落实《安徽省计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16. 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广泛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对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民生计量行业监督管理。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和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加强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取用水、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粮食、化肥等涉农物资计量监管。〔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煤矿安全监察局),淮北供电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17. 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18. 严格计量执法活动。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现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北高新区管委会〕

19. 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通过计量标准考核、专项授权、“CNAS”认可等形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的法制计量新格局。推动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计量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实验室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确保科研成果有效和测试结果可信。〔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淮北市计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区、淮北高新区要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将本方案主要目标纳入对县区质量工作考核,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贯彻情况跟踪监测,建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县区、淮北高新区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地应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强对计量科研项目和计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支持。鼓励社会资源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参与产业计量、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三)弘扬计量文化。教育部门要将计量基础知识纳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训体系,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计量知识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普及计量科学知识,倡导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培育计量科技文化教育基地和加强开放

型实验室建设,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提升全社会的计量意识。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