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12-28 11:20 字号:

淮政〔2015〕63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打造职业教育高地,结合淮北实际,现就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全市职教资源整合,构建统筹有力、管理有序、资源优化、适应淮北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形成大职业教育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直属市政府管理,负责指导、协调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管理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淮北卫生学校,推进淮北卫生学校并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联系省属在淮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指导濉溪县职业教育工作;在市职教园区加挂市辖区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中心牌子,实行以区政府为主、区政府与市职教办双重管理。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职业教育行政规划、行政审批、招生计划及资助、职称评定等工作。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职教中心负责职业院校本辖区生源的招生工作,负责辖区内企业人才用工需求、劳动力培训的信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的遴选与档案管理,以及开展社区开放教育等工作。

2. 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强化政府市级统筹,在保持原有各部门向上争取项目不变、向上争取资金渠道不变、接受上级督查考核不变等“三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原则,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实行统筹管理。市职教办要优化培训运作体系,加强培训经费使用监管,培训项目计划由相关部门负责提出、市职教办负责统筹审核,培训工作由各职业学校承接落实,培训效果由市职教办和相关部门共同评估,培训经费由市财政根据评估结论拨付,培训成果由市职教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共享。对未列入培训计划或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培训的,一律不予拨付培训经费,确保培训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使用,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二、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3.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坚持依法治校,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推进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使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按照教育家、企业家的复合标准遴选培养职业学校校长。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职业教育首席名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首席名班主任工作室。

4. 推行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对现有在编人员,只减不补;对新招聘教职工实行岗位化管理,以岗定薪,并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落实在中职学校开展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试点。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兼职教师在市内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化职业院校师资配置。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实施职业教育“双挂”工程,建立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学校教师相互兼职、双向互聘、岗位互换制度。开展 “千名技师带徒弟”、“千名名师进车间”和“千名技师进课堂”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培育一大批产学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

6. 推动中职高职办学有机衔接。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统筹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和就业指导,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构建学历教育“直通车”,技能培训“立交桥”,推动市职教园区内中高职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7. 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支持各职业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培训教师、开发课程等开展跨区域合作,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合作办学,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和产学研合作联盟。探索职业院校与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探索建立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争创省级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着力提升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水平。

三、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机制

8.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教与普教协调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巩固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确保职教普教生源大体相当。规范招生秩序,坚决纠正和处罚违规招生,构建市、县、校三级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平台,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职教招生宣传,增设劳技课、实践课,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体验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加强职教与普通高中课程的衔接,建立学籍转换、学分互认制度。加强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业务指导,并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对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富余时有序分流、不足时支教补充。人社部门要以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为基础,创建淮北技师学院,实行市人社局和市职教办双重管理,资源与成果共享。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合、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

9. 加强职业技能能力建设。在市职教园区成立皖北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探索建立由企业自主评价、社会化考评、专业能力考核、资格证书认证等多种评价方式组成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基础,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打造淮北职业资格认证品牌。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定期开展“淮北市首席技师”评选和“淮北市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10. 实施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职业院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继续实施淮北户籍学生职业院校技能资助工程,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职业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关于终身教育发展的经费政策,增加对终身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将终身教育纳入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统筹安排推进。支持濉溪县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四、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

11. 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制定淮北市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将企业计提职工培训经费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推荐评优评先、政府性贴息贷款等的评价体系。各职业院校要用足用活省政府出台的职业院校系列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引企进校、引校进厂、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办学探索,提高职业院校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等规定,通过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措施,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热情,推动校企深入合作。鼓励优秀企业家借助企业以及自身品牌资源,投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创新团队,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库,打通人才互聘通道。

12. 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各职业院校要立足现代农业、煤电、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聚焦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科学调整设置相关专业,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健全行业需求引导、学校自主调适、专家论证指导、定期评估优化的产教对接制度,推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加快校企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支持校企双方联合开展招工招生、培养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协同育人。到2020年,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5所具有鲜明淮北特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品牌职业院校和1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3. 加快组建紧密型职教联盟。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原则,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启动“淮北职业教育联盟”建设,支持联盟统筹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教师队伍以及管理制度建设,争创省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以产权为纽带、校企一体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14. 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到职业院校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帮助企业制定和落实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监督企业按照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检查考核企业落实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情况。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15. 加快推进市职教园区建设。尽快完成市职教园区二期工程,协调推进市职教园区教育及周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园区各项预设功能,增强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市职教园区建成在皖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支持和引进社会资本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信息学院,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时申报淮北应用技术大学。

16. 加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市职教园区成立淮北创新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完善以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搭建高技能人才供需信息交互平台,定期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推动毕业生与企业间双向选择,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创业基地,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利用现有政策扶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对职业院校或职业中介机构推荐学生在本市企业就业的给予奖励;对在本市企业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毕业生给予补助。

17.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各职业院校开展职教互联网+和数字化建设,大力开发网络课程、微课程资源,开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进开放在线教育,实现职教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制度,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广覆盖。

18. 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网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构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互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互相融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六、落实职教发展保障措施

19. 落实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现代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全市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科学制定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效运用政策引导、税收金融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行业、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职教培训经费统筹使用,确保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国家、省出台的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助学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资助政策。

20. 强化督查考评。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强化政府统筹本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制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将部门职业培训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根据部门履职情况予以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市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把县区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列入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将督导结果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2015年12月21日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