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家湖遗址
化家湖遗址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化楼村西的化家湖处,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4年10月,被公布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化家湖原名蔡里湖、土型湖,据清光绪《宿州志》记载:“蔡里湖,四山环绕,形势最佳。湖中有旧城址,无考。”据《濉溪县志》记载,在蒋疃附近曾发现碑刻“砚墨城南关”,故推测,化家湖疑有春秋战国时期古砚墨城遗址。
化家湖遗址位于化家湖湖心略偏东南的一块台地上,地势呈馒头状,台地高出湖底约3米。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遗址表面有大面积红烧土,所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器、陶器、兽骨等农业生产和生活工具。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锛、石杵;陶器以夹砂陶、泥质陶为主,也有白陶、黑陶、红陶等各类陶器和纺轮;器物纹饰有弦纹、绳纹、回纹、指甲纹、篮纹、附加堆纹等, 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扁状带沟槽鼎足较为常见,也有圆锥状鼎足、绳纹鬲足、白陶空心鬶足,可辨识器形有盆、釜、罐、鬲、鬶、鼎等。
2010年,文物部门在这里采集到一件石磨盘,经比对,与“中国原始第一村”的亳州市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发现的石磨盘较为相似,为5000年前遗物。石磨盘为一块平面呈椭圆形,材质为砂岩的石头。长53厘米,宽34厘米,厚约8厘米,中部较厚,边缘稍薄。一面对比稍显光滑,另一面质地较粗糙,通体有原始打制痕。石磨盘是粮食加工工具,用来把谷物或其他粒状果实磨成颗粒或者粉状,便于人们食用。石磨盘的发现,说明了中原与淮河流域这一时期史前采集经济和农业的进步。
化家湖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层厚,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阶段经商周直至汉代遗物都有发现,是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遗址,特别是白陶器物标本,在本地区同类同时代多个文化遗存中属特殊发现,对于研究本地区的先秦史,尤其是研究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带文化序列及分布,具有较高的考古与历史研究价值。
遗址中间还有几座现代坟茔,其余为耕地,边缘是大面积芦苇。旱季化家湖水减少,遗址裸露在外;雨水多的季节,湖水水位上升,遗址多被淹没。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