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酱培包瓜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5-03-14 09:37 字号:

临涣酱培包瓜也叫临涣酱包瓜,产于濉溪县临涣镇。

清光绪元年(1875),南京人潘孝武父子到临涣集开设“元昌斋” 酱园店,制成酱培包瓜这种独特酱菜。生意兴隆时雇用工人达30余人。

1956年,“元昌斋”酱菜店改为公私合营。1957年8月,改为国营临涣酱品酿造厂。1977年,临涣酱品酿造厂恢复“培包瓜”“培腐乳”“培带皮莴苣”“培酱瓜”等传统名菜的生产。1984年,临涣酱品酿造厂恢复临涣“元昌斋”酱品酿造厂名称。2000年,临涣酱品酿造厂破产,原职工蒋化清承接了破产后的生产厂体,使“元昌斋”酱品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临涣酱培包瓜又称“菜中菜”,外壳是酱培包瓜,内瓤为酱菜。外皮包瓜瓜形似鼓,采用本地一种叫女儿瓜的甜瓜制成。内瓤用豆角、石花菜、酱苔、酱苤蓝、酱杏仁、酱黄瓜、酱花生仁、酱生姜、莴苣、陈皮等各种酱菜混合制成。

临涣酱培包瓜的工艺特点首先表现在独特的水源上。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使临涣酱培包瓜名扬四方的一大优势,用临涣泉水培制的酱菜有着与众不同的鲜美味道。临涣酱培包瓜的工艺特点还表现在独特的原料上。临涣地区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由于沉积较早,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沉积之初富含的碳酸钙被淋洗到底层,生产的蔬菜更具有了自然之本和独特风味。

临涣酱培包瓜的工艺特点更主要地表现在独特的制作方法上。其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要求精细。女儿瓜春季播种,夏季六七月采摘, 制作包瓜一般要选用重量在1~1.5斤之间,个头大小适中,外形丰满光滑、老嫩适中的鲜瓜。采摘后必须立即进行加工,不然就不能很好地保持瓜的新鲜和口感的脆嫩。制作包瓜第一步,处理生包瓜。将鲜瓜洗净去蒂,从瓜蒂处挖一块圆形瓜肉作盖,然后用挖勺挖净瓜瓤。第二步, 包瓜腌渍。盛夏时节,将处理好的生包瓜放入缸中初腌。初腌的时候要撒盐,放一层包瓜,撒一层盐。然后反复翻菜,日晒夜露30余天。第三步,酱瓜,一般选用自制甜面酱,一层瓜一层面酱,配制40天左右,酱瓜呈琥珀色。第四步,填入馅料。根据不同口味要求,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等十几种优质酱菜按相应比例调配,装入已经做好的酱瓜瓜壳内,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盖上,捆扎,完成酱培包瓜的全部制作过程。然后将包瓜放入酱水大缸中,食用时从缸中捞出。

临涣酱培包瓜色泽鲜亮,脆嫩清香,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制作方法独特,南北咸宜,深受大众喜爱。清末有诗人写诗称赞:“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今人有诗:“香落早春燕,脆闭暮夏莲。内有一人食,外拥千夫羡。”

1981年,在杭州召开的华东地区调味品协作会上,“铚城牌”临涣包瓜被评为最佳产品。1985年4月,在淮南市召开的安徽省优质产品评选会上,临涣包瓜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濉溪县临涣酱包瓜年销售量500 多万公斤,有500亩酱包瓜原料基地。临涣酱培包瓜不仅是临涣土特产品,也成为临涣古镇旅游产品的名片之一。2008年,其制作工艺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月,临涣酱菜被安徽省认定为“江淮老字号”。2018年3月,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