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农事
农历二月二,为“抹春牛”的日子,农家在牛头上扎红布,红土抹牛角,以示吉利。
积肥与灌溉 在化肥大规模使用之前,农闲拾粪,挖塘泥、河泥, 用杂草和秸秆沤肥等,是淮北农家常见积肥方式。耕地时上底肥,立春时小麦上提苗肥,腊月冬灌保水分,头年灌一遍,小麦耐寒又耐旱。
耕地 寒露前后,农家开始种小麦。沙地在夜潮第二天耕最好,耕地轻,耙地要重;淤地要漏风耕,耙实在;旱田不耙只耕;沙地现耕现种。旱天锄田,涝天浇园,叉头有火,锄头保水。
田间管理 淮北春季少雨,且经常刮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了保墒, 需要用石磙子将麦地压实,叫“镇墒”。镇墒之后的麦苗长得好,好收割。庄稼长起来之前,要及时将地里的梭梭草、猫眼子等杂草清除。牛羊等吃过从地里薅的草,粪便中的种子第二年会在地里发芽,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施用除草剂后,田间管理的劳动量大为减少。
收割 过去用镰刀手工收割,收割季节全家老少一起上,一个劳力一天最快割麦两亩。现在都用收割机。以前,收割后装在3头牛拉的木轮大车上运回打麦场,现在都用拖拉机运输,或者不运回,大型收割机收割和脱粒一次成功。
打场 以前,麦子打捆运到打麦场,打开麦捆晾晒。晴天时摊开, 牛拉石磙磙压,然后翻一遍磙一遍,如此反复,直到全部脱粒,移除麦秸,借风扬场。扬出来的麦粒,用芦苇编的折子盛放,一圈一圈往上叠。
售卖 过去要交公粮,按照上级下发的任务分到户头,然后到粮库交清,废除农业税后就不用交公粮了。过去集体的时候还要留够集体用粮,然后按人头依照劳动工分分粮。如今,粮食价格通过市场调节,粮食的买卖由农民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