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俗:民居
淮北的建筑样式和北方的大多数地区一样,一般是坐北朝南的封闭式院落。这种样式,一是确保采暖保温,二是保证一家一户的独立性和安全防护。
单独院落中位置正中,坐北朝南的正屋叫“堂屋”,东西两侧的房屋叫“厢房”,位置在最南,正门两侧的房子叫“耳房”。传统的居住习惯是,堂屋一般是家中辈分最长者居住,东西厢房一般是孩子居住, 耳房一般是厨房或者磨坊,或者当作储藏间使用。如果家庭孩子较多, 堂屋的房子也可以分给孩子居住。有钱人家往往有几进院落。每一个院落的房屋结构大致和主房相同,每个进院互相连接。相对来说,主房的结构宽大,建筑高度也高于其他房屋。
淮北人建房,很注重风水,动工之前先请风水先生看地形,房屋的高低也要和周围的邻居协商,不能有高度差别。还有一些各种各样关于住宅的禁忌,需要在建筑房屋的时候各自遵守。
先前的淮北农村很少见到瓦房,即使是四合院,也是土墙草顶,室内光线阴暗,闷热潮湿。贫寒人家多是低矮的草房,一家人不分长幼挤在一起。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砖墙代替了土墙,瓦顶代替了草顶,室内的装修和陈设也开始现代化。
四合房 简单说,就是由东、南、西、北四幢房屋构成的四合院。条件好的,院子里铺上石板或方砖,条件一般的家庭,一般从南边正门到北边的堂屋铺上石板,各个房屋之间的道路也铺上石板。主房正中的大屋子,一般供奉神像或者祖宗牌位,主房内的陈设一般是最讲究的, 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春凳俱全,卧室内箱、箧、柜、橱,床、帐、被、褥整齐。堂屋一般还会摆放文房四宝或古玩,墙上挂有字画等。
大杂院 大杂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今已经不多见。一般的城市居民,几家人或者更多的家庭居住在一个大院内。好一点的房子,石条铺地,青砖砌墙,梁、椽等为好木料;次一点的,屋墙外砖内坯, 房顶的瓦背上用泥灰塞缝,俗称“翻瓦脊”。后来这些房子的瓦从青色小瓦换成红色大瓦。
草屋、棚 新中国成立前,淮北的房屋以草屋居多,泥土墙,墙上用混杂红草、麦秸、小芦苇的土泥抹过。还有草棚,篱笆上泥作外墙, 低矮简陋,既不能很好地挡风御寒,也不防雨,居住条件极差。改革开放以后,草屋和棚逐渐消失。
住宅楼 和全国的同级别的城市一样,淮北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公建房,一般是两三层高的简易楼,多家合用厨房或卫生间;70年代以后,五六层的自成体系的住房开始出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房地产业开始兴旺,居民小区、高层、别墅渐次出现,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大改善。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很多农村人也开始在城里购置商品住宅。大规模有计划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给百姓带来很多实惠,棚户区改造更是圆了群众的“安居梦”,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