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我南黎”之来由
淮北人习惯把处于相山公园深处的显通寺叫作“相山庙”,在相山庙的东大殿厢房内有一座“御书亭”,“御书亭”下竖立一块体积巨大的石刻,清乾隆帝御笔题写的四个大字:“惠我南黎”。此碑也是相山庙所存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乾隆帝二十二年(1757)春,黄河泛滥,山东、河南、安徽受害最为严重,这片区域的广大地区淹没在洪水之中。
这一年,也是乾隆帝第二次南巡,虽然此行的目的地是江浙地区, 但是经行处的灾情还是让乾隆帝十分忧心。回京后,命吏部侍郎裘曰修即刻前往山东和安徽,想办法治理水患。
裘曰修到安徽后,立刻开展实地调查,会同安徽巡抚高晋赴宿州、灵璧、虹县(今泗县)进行水情实地勘察。他们在徐溪口(濉溪口) 看到的景象是,城池“宛在水中”,便立刻结合勘查情况,提出治理方案,命凤阳知府项樟环城筑堤以去水害。
当时的淮北地区水灾情况十分严重:“濉河自徐溪口至符离集七十余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离集至霸王城一百数十里,俱间段淤塞”。裘曰修抓紧时间组织人手,研究并提出治理方案,将相关情况绘图上报朝廷。经朝廷批准同意后于当年秋季开工,第二年夏初完成治水工程。在治水过程中,天公作美,冬、春两季天气晴暖,民众情绪高昂,万众一心,治水工程得以顺利完工。老百姓认为,这项关乎万民生存的德政如此顺利,一定离不开相山神的护佑,为了感谢相山神,公众提议重修相山庙。
对于这件事情,裘曰修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四日上奏给乾隆帝的《陈请发给相山神庙祠匾额疏》中有相关描述:“臣上年在宿州踏看水道时经过相山,询为宋地之望,即《商颂》所称‘相土’是也。因考志、乘,相山之神司山川风雨之事,屡着灵应,旧有祠宇,日久倾圮。”出于满足公众信仰和凝聚人心的需要,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安徽巡抚高晋的支持,在地方官和各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残破不堪的相山庙很快得以重修,这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相山庙的基本格局。
裘曰修向乾隆帝请求:“臣愚仰求御笔匾额,以昭隆重。”乾隆帝看到奏折后,亲书“惠我南黎”四字。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年,相山庙举行隆重典礼,恭悬钦赐匾额,安徽巡抚高晋亲自将御书匾额悬于大殿之上。对于此事,亲自参与悬挂仪式的项樟作《乙卯元旦从高大中丞恭悬御书相山庙礼毕劝谕民耕纪事二首》诗,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雪报丰年烛报花,元朝晓起侍星车。
南黎子惠承天眷,御墨淋漓焕日华。
礼唱班联瞻整肃,欢腾士女静喧哗。
山灵有感应崇祀,呵护林林百万家。
乾隆时期时所悬匾额今天已经无法见到,但是御书“惠我南黎”通过宿州知州张开士摹刻的石碑得以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