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是怎样来的
相传,夏朝时期,居住在河南商丘附近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相土。相土因治理部落有方,人们都尊称他为相土君。他的部落常以打猎、捕鱼、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为生。为了生存与发展,相土经常到临近去了解别的部落如何生活、生产的。一次,他外出途经相山,发现这里山川优美,森林茂盛,动物繁多,河里、沼泽里鱼虾游来游去。他便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好地方、好地方,北是山来,西是水,东、南两面是平原。山有柴,水有鱼,一片平原好种田。”于是,他决定将部落从商丘迁到相山。
回到商丘以后,他便立刻向部落的民众说了相山这个地方怎么怎么好,动员大家移居相山,直说得全部落的人都动了心。当年秋收已毕, 相土便叫人们收拾好家什,准备搬家。因为没有运输工具,担的担,抬的抬,背的背,一连走了三天。人们的背磨肿了,脚上打了泡,累得腿疼腰酸,不愿不再走了。相土机智地想了个办法,叫人砍些树枝绑成人字架,又砍了一棵搂把粗的大树,锯成一段一段,从树心处钻个眼,再用木棒穿在锯成的树心眼里,然后将木棒绑在人字架的小头处,叫两个人推拉着走。大家一试,果然轱轮转动向前,觉得省劲多了。后人称这种东西为原始的独轮土车,传说我国的马拉车就是相土发明的。
几天之后,大家来到了相山。一看,这里果然山清水秀,名不虚传,十分高兴。相土率领民众在山坡下盖居住房,开荒种地。一年过去了,人们用辛勤汗水浇灌了相山的土地,庄稼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部落的物产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而且有了剩余。相土又想:把剩余的物产带到别的部落交换,换来自己部落缺少而又急需的东西多好呢!征得大家的同意后,相土组织人员集中剩余的物资,带到外地去交换。每到一个部落,他都受到欢迎,人们感谢相土给他们送来了急需的东西。这时,人家便问起相土的部落住在什么地方?相土一时无法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给居住的地方起名字呢!相土的随从人员看他沉默着,便顺口答道:“相土,是我们部落的首领。我们的住地背靠一座大山,就叫‘相山’吧!”相土连忙也点了点头说:“我们就住在‘相山’。”从此“相山”这个名字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