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融长三角 集聚新动能
——我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综述

浏览次数: 作者:■ 首席记者 王守明 信息来源:淮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10-19 09:44 字号:

风从海上来,扬帆起宏图。

近日,陶铝新材料基地刚刚建成的航空材料车间里,长6米宽1.6米,重约12吨,可用于大飞机蒙皮和大火箭贮箱的第一炉铝锭出炉,陶铝活塞和汽车轻量化加快推进,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陶铝产业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这是我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制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淮北市行动方案》,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推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绿色发展样板区。特别是坚持扬淮所长,充分发挥与沪苏浙城市之间距离较近、交通便捷优势,尤其是与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人缘相亲、往来密切的优势,不断汲取先进理念、前沿信息、时尚气息等,在产学研、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互动日益密切,在共同致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崇尚创新、致力创新,主动加强与沪苏浙科技交流合作,开发和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联合技术攻关,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10余所长三角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克“卡脖子”技术。截至目前,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2项,组建产学研合作实体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技术转移中心1家,建成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攻关31项,新增创新项目20余个。

特别是把陶铝新材料研发摆在重要位置,引进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加快陶铝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已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分别被科技部、工信部列入“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产业目录,成为国之重器。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对陶铝新材料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出台《淮北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双创”平台建设,仅2019年即兑现扶持资金268.54万元。

推动产业合作一体化,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链条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树牢招商“生命线”意识,面向长三角,紧盯大上海,重点围绕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着力扩增量、促升级、补短板。上海电气、上海华谊、上海浦发、上海均瑶集团、浙江金龙电子、江苏中旗科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淮北。今年以来,共签约引进长三角区域项目38个,协议总投资153.1亿元;开工建设长三角区域投资项目23个,协议投资97.1亿元;竣工投产长三角区域投资项目1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

深化园区改革创新,推动5个省级开发区错位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承载能力,成为吸引长三角企业产业转移的主阵地。

市开发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目前正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入选全省开发区30强,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多次荣获“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称号,相山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杜集开发区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两个省级新兴产业基地成功获批,我市成为全省拥有2个以上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四个城市之一。

深化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新技术、新项目,发展壮大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不断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深化与上海申能集团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投资54亿元的135万千瓦发电机组,是全世界单机容量最大、单位能耗最低的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成为国家示范工程和全球绿色燃煤发电的标杆。上海华谊参与合作的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余亿元,获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优质化工企业落户,未来五年将打造成为“千亿元产值的碳基产业基地”。与中国宝武、上海交大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加快陶铝新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和民用等领域应用,目前一期产业园已具备50万只陶铝高性能活塞、26万套汽车轻量化零部件、2.3万吨陶铝新材料和4.7万吨航材铸锭的生产能力,二期产业园2条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线、4条全自动活塞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将分别提升至300万只和150万套,千亿陶铝产业板块前景可期。

推动通道平台一体化,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全面构建无缝衔接、互联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共建高质量大规模合作交流平台,为促进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提供坚实基础。

加强与沪苏浙的交通规划对接,完善周边区域城市间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皖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铁路网络,郑徐高铁淮北联络线开通运营,三个小时内到达长三角核心城市;淮—宿—蚌、淮—宿—阜城际铁路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建成之后可全面联通京沪、商合杭、合宁等重要高铁网。

加快公路网络化发展,煤化工快速通道及一批国省道、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徐快速通道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畅通内河航运,实施浍河航道整治,南坪港建成运营,淮北航运实现通江达海。淮北海关获批成立,极大缩短企业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已成为我市外贸进出口通关口岸,实现陆海联运,与国际市场无缝对接。

推动优质环境一体化,提升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坚持对标沪苏浙地区一流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城乡环境,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形象进一步彰显,使淮北成为省内最吸引人城市之一,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高于户籍人口8.3万人,连续6年保持人口净流入。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推深做实“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证照管理一体化,打造“慧办事、慧审批、慧监管”的智慧政务新模式,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代理服务中心、推行移动端全程电子化登记,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同比精简60.3%,市级涉企收费清单同比精简56%,企业开办在全省率先实现1日办结,不动产登记在全省率先实现3日办结,为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同质化、便利化服务。积极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在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一网通办”专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76个事项异地通办。

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习借鉴沪苏浙特色小镇建设经验,融资建设石榴特色小镇、芳香小镇等,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黄里杏花节等活动,相山区健康食品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同时,在城市中心湖带和生态绿脉之间,规划打造绿金科创大走廊,建设科研院所、科创中心、高层次人才公寓等设施,布局陶铝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创新产业,以良好生态优势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助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要素资源一体化,彰显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破除行政区划壁垒,着眼长三角区域人才、资金、服务等要素有序流通和优化配置,共建长三角区域标准统一、要素流动、资源共享的开放融合大市场,不断扩大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

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1+N+1”数据共享机制,将政务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联国家、省级平台,下联县区政务部门,推动完善长三角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城市应急联动和衔接机制,提升数据互通共享服务水平,打通一体化发展信息壁垒。目前,已提供数据核查、调用等服务5413.4万次。

积极对接长三角优质金融资源,大力招引沪苏浙地区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来淮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鼓励优质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中心挂牌展示,推动设立淮海股权交易中心、淮海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互通共享金融风险信息。建立与长三角部分城市的常态化干部挂职锻炼机制,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上海市嘉定区、普陀区、闵行区、杨浦区挂职学习锻炼,选派57名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安吉、衢州等地开展省外名村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开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转型崛起大讲堂,定期邀请长三角地区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来淮讲座;强化与上海、杭甬温、苏锡常等地人力资源协作,在人才认定、待遇享受、住房保障等方面探索实施“双跨双享”政策支持,推动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深化教育资源合作,积极引进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华东师范大学与江苏港利集团合作投资25亿元教育小镇项目落户淮北;支持淮师大参与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入长三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中心和淮海大学联盟;主动参与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引导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上海大众、上海曙光等大型企业合作,推动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与上海书萱教育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为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企业直接提供合格技能人才6000余人,加快淮北职业教育尽快融入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步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我市以全域视野,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个开放进取、充满活力的新淮北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