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爱”:安徽好人淮北多

浏览次数: 作者:记者 张志虹 嵇长青 何瑞琳 信息来源:淮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0:30 字号:

2016010808370018483_hVqDGrra.jpg
“家庭志愿者”在行动

  五月的老妈山,一派郁郁葱葱繁茂景象。而这座绿意盎然的山头,13年前还是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为老妈山披上绿装的就是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办事处北山村的退休教师石宗宏。
   对于73岁的石老来说,退休以后每一天都是植树节。不管风吹日晒,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13年过去了,石老开垦的那片山头已是“山上松树成林、山下果树飘香”。
   “你们要是迟一点来,这满山的石榴都开满了花,可好看了。”石宗宏向记者介绍道。这位执着于“绿色梦想”的老人是淮北市111位“中国好人”中的一位。
   “人口不多好人多,面积不大贡献大”。改革开放以来,淮北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把争当“中国好人”当成一项永不落幕的道德工程。如今,这座不足215万人口的小城,上榜“中国好人”的人数多达111名,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入选人数和城市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111名草根上榜“中国好人”,“淮北好人”已成全国叫得响的城市文明品牌
   在淮北市政府世纪广场东侧,矗立着一座精神地标:淮北市体育场。一排蜿蜒数百米、由灯箱组成的广告群像,从体育场西一直延伸至东南。每当华灯初上,灯箱熠熠闪亮,这组群像被市民称为“好人长廊”,被网民称为“集合起来的正能量”。
   在淮北市古城西路,今年53岁的环卫工人周凤珍,迄今已在环卫工岗位上坚守了16个年头。她说,看到街道在自己手中变得干净漂亮,这就是动力。周凤珍还是一座“活着的血库”。16年来,她的献血总量达到87000毫升,超过自身血量的14倍,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在她的带动下,30多名同事和越来越多的淮北市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张玉坤,惠苑小区的一个酒店老板,年年除夕推掉年夜饭的火爆生意,把40多个社区空巢老人接到酒店过年。当记者问,别的酒店年夜饭都在赚,你怎么不算这笔账时,张玉坤说:“我也在赚啊,赚了老人们的开心、赚了老人儿女的安心!”
   在淮北,“李子明”这三个字家喻户晓。“李子明便民服务热线”已开通十年。2008年12月,“李子明”成为安徽省首个以全国劳模名字注册的商标。每逢双休日,李子明和他的同事们都会走上街头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已经坚持了整整16年。
   “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淮北的好人掐指就能道来,如:18年做好事的修车匠王启军,20年无怨无悔照顾公婆的刘殿真,面对9万元巨款不动心的出租车驾驶员吕本恒……
   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好人,成就一个经典。淮北的好人现象,成为享誉全国的标杆。
   从2008年6月淮北市二中教师朱兴剑第一个入选“中国好人”开始,近7年间,在中央文明办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淮北上榜“中国好人”111人,名列安徽第一、全国前列。
   一条绿丝带风靡全城,城市文明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有多少义工
   绿丝带,淮北人无人不知。这是一个随时可帮助他人的标志,也是一个志愿服务的标识。
   每年6月的7日、8日、9日三天,淮北市的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都会集中挂上绿丝带。今年的高考,将是淮北市出租车私家车志愿送考的第9个年头。
   淮北市运管处副处长徐高峰告诉记者:2006年,当地有200多辆出租车参加了“绿丝带”爱心送考行动。今年,将达到1200辆。
   患有眼疾的谢先生,去年儿子高考。他拿起电话拨通了“96333”运政热线,想给孩子预约一辆爱心出租车。第二天早上7点40分,“的姐”刘玲准时到了谢家楼下。
   像刘玲一样,目前淮北市区有12万名志愿者,占市区总人口的11.55%。由他们组成的“爱心集结号”、“燕飞服务队”、“爱心车队”、“薪火义教社”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达20多类近1000支,各类志愿服务小分队多达3000余支。
   在淮北,12万名志愿者大军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分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
   独居曙光社区的杨大妈,发现燃气管道老化漏气了,她试着在自己的窗台上系上了一条显眼的绿手帕。十分钟之后,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敲响了她的门。随后,他带来了维修管道和灶具的专业人员。临走前,青年说:“您不知道我,我可知道您,您的名字是‘在册’的。”
   相山区黎苑社区志愿者耿艳向记者解释了什么叫“在册”。她说社区早就为孤寡、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并成立了专业服务队,专门为老人们提供心理抚慰、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
   2010年,淮北市全面启动了“绿丝带”行动。几年下来,凡是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把绿丝带往窗上一挂,就会有附近的志愿者前去相助。
   目前,淮北市区有12万名志愿者,占市区总人口的11.55%。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志愿服务站,拥有各类志愿者8万余人。
   淮北师范大学薪火义务支教社,成立于2005年,有4000名成员。10年来,累计为61所农村小学义务授课11万余课时,为农村困难中小学生提供衣物文具34000多件,超过15000名农家孩子受益。薪火义务支教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关心未成年人创新案例奖。
   机制保障培育好人土壤,让“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的人“有好报”
   2012年11月12日下午,淮北“中国好人”档案库揭牌。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评价说:淮北经济不强,却创造出闻名全国的文明创建品牌,难能可贵。“中国好人”档案库的设立,体现了淮北人的精神张力。
   淮北市委书记肖超英谈到淮北的好人现象时说:“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培育好人文化。”“培育”二字,把淮北好人现象提升到一个社会管理学的层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从1995年淮北市全面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伊始,淮北市委、市政府就把全市人民文明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推荐评选“淮北好人”活动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擦亮好人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切实把好人精神转化为一种导向、一种理念、一种动力。
   在越来越红火的学雷锋活动中,1996年2月,淮北市文明委决定将每年3月定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活动月,引导全市上下“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感动淮北十佳人物” 、“淮北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多年来,这些评选活动已经制度化。
   近年来,淮北市还开展“十万党员学雷锋、同创共建文明城”党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着力打造“文明之城、精致淮北”。“十万名党员、十万个雷锋”已经成为淮北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淮北市文明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志愿活动专项经费;每年表彰100名优秀志愿者,让“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有好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民间公益组织“爱心集结号”的负责人岳磊,与中国人保寿险淮北公司签订合同,为71名团队成员购买了“团体意外伤害医疗综合保险”。这种为志愿者量身打造“低投入、高回报”的险种,在保险公司还是第一次。
   这种引领风尚,让好人有好报的长效机制,极大地激励了全社会自觉主动地加入“好人团队”。去年5月,淮北日报社、安徽曦强乳业集团、淮北兆基实业、淮北市汉享食品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淮北市公益服务协会。
   淮北日报社社长张士锋说:“我们是希望通过媒体和爱心企业的力量成立协会,团结发动一批爱心人士,搭建公益平台,筹集用于公益事业的款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开展扶危济困等社会救助活动。”
   让“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的人“有好报”,淮北好人资源在充分开掘,好人正能量在充分释放。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热点新闻